金骏眉(1/2)
19、
时间稍纵即逝,转眼已是八月中旬。
书局一层的书店吊顶装潢完毕,即将开始营业;二层印刷部新来了两位负责跑业务的事务助理。
三层编辑部又有两个年轻的编辑加入,工作气氛活跃,周史敬和他们总有讨论不完的创意。
四层书栈现由编辑部的三个实习生负责上书、取放资料,不过美华电梯公司的工人正在安装书籍式自动电梯,装好后编辑和编校可以方便地取用大部头图书,而不必假手他人。
五层总务部则招到一位兼职助理、一位干事,两间会客厅也渐渐热闹起来。
看着书局的进账金额一天天上涨,陈凌既不免飘飘然,更常怀警惕之心。
为了扩大经营的体量、同时减少经营失败的风险,他一面支持编辑部的提议创办了第二种杂志《越鹤》,一面在广南路找空地方与人合资成立了一家文具厂。
《越鹤》比起《原新》在收稿方面更偏好文史哲论文,同时积极与海外学者合作,引介德、美等国汉学专著和研究成果,并为有志于此的国人开辟专栏《学海札记》、以杂志为交流平台互相切磋学问。
编辑部的编辑们起初以为《越鹤》的读者群无非是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这些人,没想到杂志第一期办得很好,“金文断代”、“从苏轼的交友圈看乌台诗案”、“《三国》与《三国志》”等主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下子把狭窄的受众面铺开铺大了。
此外,从国昌大街一号书店的女店员小郦每周交给书局总部的汇报来看,陈凌对该书店的改造比较成功:透明玻璃质台阶有效地吸引了路人、亦是一种宣传新书新刊的新方式。
他受到鼓舞,打算在书局一楼的新书店里增设可供读者阅读的座椅、沙发以及售卖咖啡、牛奶、茶水的吧台,并把刚买到家没听过几次的留声机搬到书店去,希冀营造全新的购书体验,通过读者间口耳相传的方式进一步打响原泉书局的名号。
说到书局的名声和社会一般印象,真正进入书业这一行以后,陈凌发现出版社最需要合作的对象是几家大报社。每月投在报纸广告版的费用比雇人到大街上发传单贵多了。
即便原泉书局不登广告、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在头版或二三版的角落随大流祝贺全体公民,别的书局可年复一年、勤勤恳恳地坚持登报贺祝捐款呢。
也就是说,如今的书业竞争是宣传战、质量战与价格战三合一,每季度各出版社都攀争得相当厉害,所谓传统书业早就淹没于一次次资本狂潮的吞噬中。
有一回也许是报社排版的工人搞错了,把陈凌交上去的“陈凌庸止同人捐款三百元”误放在鼎鼎大名的陈邱华律师事务所前面,“原泉书局”赫然在首,当天下午就有好事者来总局见识真物。
尽管原泉书局是才创办的小书局,可还真有人因此记住这个名字;普通读者在聚会、沙龙等场合谈论各出版社书籍好坏优劣时偶尔会举原泉书局的例子了。
生意办得愈热闹,愈要认真仔细,追求完满。
随着书局逐步壮大,职员和印刷厂工人的数量与日俱增,陈凌这几天一直在找合适的工人宿舍,想把它当作书局员工的一种常规福利。
毕竟书局的工资比较低,除了吴放那样的老编辑有额外待遇——他一个人养活妻媳孙三代同样不易,大家在高物价的上沪生活都很艰难,有宿舍住的话,一些还未结婚的工人手头就能松快些。
17号这天,赶巧陆识忍手里没事,两人一起骑自行车去找宿舍。
陈凌不大会骑自行车,加之离市区越远、道路越来越坏,他摔了个跟头后便悻悻地坐到陆识忍的后座,而把自己租的那辆寄存在一家味精厂门店里。
路上有一对斜蹿出来的高中生铆足了劲要超过他们,侧坐于后座的女学生拢了拢耳边的卷发、抿嘴笑道:“对不住啦!我们要赶在夏天的前头!”
于是她的男友猛蹬踏板一口气爬上了坡。
这能忍么?反正孩子气的人不肯认输。
陈少爷求胜心切,怀疑是自己不大配合才拖了后腿,当即抱住陆识忍的腰,两辆自行车的差距却一点点拉大,曲折的石板路上最后只剩下他们交叠的人影。
算了,到底陆识忍二十岁了,怎么比得过十六七岁的……
陈凌长叹一声,十指紧紧拽着陆识忍的衬衫,伸直腰板凑上去咬耳朵,小声说出心里的想法。
有点像撒娇。
尽管当事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结果么,陈凌理所当然地又摔了个跟头——和某人一块摔的。
“陆识忍!你瞧瞧我的手!”
“……”
“欸?你不骑车了么?还有好几里路,我走不动。”
“……”
“陆识忍——”
“……上来。”
“上来就上来!你生什么气阿。”
道路两边的景色逐渐荒凉,头顶太阳光分外毒辣,陆识忍骑到目的地时呼吸有几分急促。
陈凌更怕热,一时顾不得干净不干净,拐到小店里买了两只盐水冰棍。
他咔嚓咔嚓几下咬完一根,左手举着另一根叫陆识忍赶紧吃。
“你吃吧。”陆识忍面无表情地回绝他。
陈凌非要陆识忍咬了一口,才接着吃,口齿含糊地说道:
“前面就是小束说的灰革楼,原来是几家做皮鞋的商人出资合建的,如今实业生意难做,竟都破产了……我想总要先有个好的政治局面,比如上沪这些乱七八糟的租界就该收回,等里外都不打仗,生意才好做呢。我的书局——唉,也是走一步算一步,等明后年攒够钱,我把书局开到首元、蜀都、闽安等地,总要留个‘退可守’的地方。”
陆识忍嗯了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