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泉书局(1/2)
13、
11日上午,陈凌到报社来登广告,宣传书局三天后正式开业的消息。
一张登报专用田字格稿纸上写有“原泉书局”几字,稿纸旁是文化出版厅批复的发行许可书、营业证、工会意见表等文件。
看来他终究同意了陆识忍的提议。
绝不能怪陈少爷耳根子软或者心志不坚;但凡明白那句话里的情意,穿错对方拖鞋、原地绊了一跤的人能面色如常地溜之大吉已是十分难得。
《申报》广告部的职员小何甩了甩手中的笔,喷了点唾沫润笔,还是写不出字,“妈妈的,亏它说是美利坚水笔呢,三块四角钱买来的,就这样差劲!先生,你稍等,我去跟同事要一支好写的。”
小何从休假的某职员的抽屉里轻车熟路地翻出一盒四支装的普通水笔,顺便拿走两块奶油饼干,坐下来长叹一声,“好啦,先生你继续说,呃‘原泉书局预于七月十五日开业’后面是什么?”
陈凌婉拒他递来的饼干,沉吟道:“陈凌庸止同人携祝夏安。”
登报是按版面优劣和面积大小收费的。
初次合作,小何拿过发行许可书反复确认是哪个凌哪个庸,数了数字数,再估摸了一下小四号黑体字的行距:
“多加几个字罢。怪浪费。半个版面长的大竖条呢——赶巧商务也要登夏季促销的广告,你瞧瞧,喏、人家把门店地址都写上去了。”
“过密了不大好看,像卖癞头疮膏药的,还是疏阔些便于吸睛。”
小何想想也是,“反正先生你出钱。那行,明天、后天、大后天,一共登三天;十五号换到第二版……都登记好啦。”
陈凌把纸转向自己,注意到书局的广告排在商务馆右侧、彼宽我窄,不由心有所动:
总有一天会换个个儿。
将来谁占下元旦整面的头版还说不定呢。
*
同日下午,祁利安早年翻译的《莲山雪》印完了,初版两千册,李守业先粗校一遍,陈凌再精校一遍,胶装铅印,定价七角二分。
工人们刚把机器的墨盒和滚筒洗干净,抽根烟撒泡尿的功夫,就开始准备印陈凌新校定的两部儿童图书。
曾忧心工厂未来的人都忙坏了,再不能白天闲得发愁、夜里兼职糊火柴盒。
孰料这边尚赶着排字切纸,暂兼任工厂主任的包戈那居然又来了个再版的单子!
他们工厂出品的什么年画日历值得再版呀?
原来,之前陈凌试印的国文练习题虽在各个书店积灰,毕竟也有几个人买,前几日一位小学教师无意中看到了它。
此人热衷于名利和教育事业,刚结束春夏季的课,在家无所事事,于是广罗各家出版社的题目为秋季开学联考测验做准备。他还是个小有名气的教师,常年为畅销杂志《孩子话》的专栏供稿;做了十几页后因觉得习题很好,此次写一篇两千字的文章、专门介绍市面上质量优异的暑假辅助教育书时,就着重提及陈凌他们的本子。
暑假过去四分之一,有的私立小学却才刚刚结束游学课程,去书店买书的孩子们依旧很多。是以这种“题目难易适中、答案详细、兼配可爱漫画”的国文练习册很快售罄,亟需再版啦。
吉报频传,好事亦不单行。
晚上八点钟,陈凌回家的时候途经一家专做素食的老字号饭店。店里素三鲜煮干丝的香味绵延十里而不绝,又有伙计站在门口卖力吆喝新鲜出炉的笋菇包与山楂糕。
陈凌晚饭吃得早,有些饿了,便拉着陆识忍要下车吃夜宵。
他们两人站在一楼柜台前看菜牌,点单时一个要吃大碗的,一个不准他多吃,拉拉扯扯定不下来;那厢坐在角落里吃饭的老人看不下去了,爱怜地摸了摸孙子孙女的脸颊,背手起身往柜台走去。
“嗳,麻烦!你们两分食一碗不就成了?大小伙子怕什么积食,正长身体的年纪,吃一桶饭都不碍事。”
陈凌很是赞同,回头一看,眼睛亮起来:“老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吴放冷哼一声,懒得搭理他,摸出两角钱,自对掌柜说道:“再送两碟桂花糕来,要热的,白糖少放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