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谁还不是小仙女啊[快穿] > 029

029(1/2)

目录

宁大郎低着头随老太监走, 也不敢四处混乱看。

“学生叩见皇上……”

宁大郎一板一眼的行礼, 生怕自己做错什么惹得龙颜大怒。

“你这策文为何与殿试时不同?”

皇帝唤了起, 宁大郎垂眉低目的起身,因为紧张脸涨得通红:“前几日学生去了宁大人府上, 经宁大人点拨,才知自己之前想得太简单了……”

宁大郎将那天的对话完完整整的说了一遍:“我回去后又仔细思索,这才重新写了策文。”

皇帝似笑非笑的听着, 宁侍郎给宁大郎下帖子的事他当天就知道了, 甚至连宁侍郎给哪几位写了信他都一清二楚。

本以为宁大郎今天会转为求和,没想到他竟重新给出了一份策文。

“改坊市为街市?”

“现在无论是府城、县城皆只有两条大道,很多地方还在以坊市为主, 这样不利于……发展买卖。”

宁大郎本想说不利于经济发展、资金流通, 那是宁蒗整天挂在嘴边的原话, 但出口时他立即改了个说法。

“和鞑靼开互市?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 好不容易才将鞑靼赶回草原, 开互市这些年的仗岂不是白打了!”

皇帝的声音厉了几分, 吓得宁大郎一哆嗦,膝盖一软立即就跪在地上。

“以前开互市是无奈之举, 但是现在我们打赢了, 主动权自然就掌握在我们手里……草原上缺盐缺铁缺布匹缺粮食, 我们用几匹布就换一头牛……”

“……有了买卖, 养牛羊的人多了, 养马的人自然就少了, 鞑靼的骑兵……”

“再者若是他们的生活物资完全依赖于我们, 那么他们的命脉就掌握在我们手上……”

“南蛮之地不缺粮食,但是缺盐缺教化……”

因为长期和宁蒗呆在一起,所以宁大郎的话里不自觉的也带上一些现代词汇。

皇帝倒是没注意这些,脑海里浮现出宁大郎形容的情形,然后在心里以极快的速度思考这事的可行性。

“……北方不能操之过急,需一点一点蚕食,南蛮之地需传授教化……”

宁大郎也不知道自己跪着说了多久,说完后才感觉小腿已经有些麻木,但皇帝沉思不语,宁大郎只得老老实实的跪着。

快两刻钟之后,皇帝终于长舒一口气。

“写一份详细的策文给我,”皇帝看着宁蒗,“三天后给我。”

“是。”宁大郎赶紧应承。

“起吧。”皇帝似乎此时才发现宁大郎跪着般免礼。

——

“听说这次的探花有状元之才,而且皇上喜欢得不得了!”

“不可能吧,既有状元之才,还深得帝心,怎么会没拿到状元?”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有个远房哥哥是老太傅家的仆从,从而略微听得一两句。据说现在原本那位探花郎雪鬓霜鬟,老态龙钟,实在不像个貌美的少年郎,然后皇帝一看那位……”

宁蒗看旁边那人手舞足蹈,旁边的人时而惊讶,时而感慨:“就不知道现任探花郎是何等风姿!”

“再过几日就是游街大典了,到时候咱们自然就能看清……”

宁蒗飘回了家,看着那微皱眉头奋笔疾书的宁大郎,实在没看出丰神俊秀玉树临风,不过倒确实比两年前少了几分憨气,多了几分从容。

又因常年在屋子里看书未曾外出,肤色白了几分,仔细看倒能看出与二郎三郎的几分相似了,能用略有气质形容,但绝对不能用面如冠玉。

只是外面传言愈演愈烈,等宁大郎闭关写完策文后,外面已经把他说成百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了。

大典前夕,宁大郎入宫交了策文。

史书记载为:与帝共商南北之事,获密令……

大典当天,宁大郎头戴金花帽,身穿大红蟒袍,骑着金鞍马,前面浩浩汤汤百余人旗鼓开路,后面又是数百人跟随,前簇后拥,欢声雷动……

状元和榜眼在宁大郎前面些许,年纪三四十岁,倒也不算太老,但在这个三十岁就得自称老夫的年代,还未蓄须的宁大郎显得年轻很多。

阳光下,众人站在两旁,被金红色的光闪花了眼,又见宁大郎年纪轻轻,立即议论纷纷。

“这谁家的少年郎,年纪轻轻就成了探花……”

“……倒不似传言那般风雅俊秀,浓眉大眼的,更像是武将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