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农村里的人们一边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且坚守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经历长年累月,尽管他们早已显现出一脸劳累,抑或黝黑,甚或沧桑;一边他们却又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地进行一系列地摸索与探求新的路子而谋求着农业的发展。
小邦的父母,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更是全天下一对最平凡的夫妻。他们靠天种地,靠天收成,靠天吃饭。而在乡村,虽然穿着朴素,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纯朴善良的心。那时,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甚微,这些很少的经济收入不是花在买肥料买种子买农药上,就是用在供牛犁田或购买抽水机等等方面上,以及家中的当地人情往来和一家五口之人日常生活的开销,可当地人情往来的开支却不菲,花销不少,一年到头,一年的收成则剩余不了几个子儿,加上家中孩子们上学也是一大块开支,因此,一家人的日子且过得紧紧巴巴。
小邦的哥哥在学习上成绩只是一般,但他的志向远大——喜欢诗词,曾经他用过好几张大大的“海报”式的牛皮纸抄写了几十首小诗与历史名人的立志之言,有《长行歌》中的“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杜甫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毛泽东的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另外,中国国内的,有胡适的“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外国的,有泰戈尔的“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牛皮纸上,写的满满当当,他且把他所抄写的这些诗词张贴在了和小邦一起睡得西间房间里的四周墙壁上。小邦本来对文字先前只是不了解,但还不至于缺兴趣什么的。结果,自小邦的哥哥无意这一作弄,小邦对诗呀文字呀突然间却产生一种极大反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天天一睁眼便看见了他的哥哥贴在墙壁之上的牛皮纸上写得一行行歪扭着的毛笔字儿,极其丑陋、难看与不漂亮,一种难受劲儿油然而生。但是,小邦在当时却一点不知道,外界有毛笔字写的好的人,他们一批人中所写出来的字,不仅漂亮,而且还特别高雅、美观、遒劲、飘逸!后来,小邦才知道这世界上有大家所称谓的书法大师,或书画大师!只可惜,那时小邦一直却没有这个福分亲眼目睹大师的风范。可他那时眼前所见到的,却只是这种糟糕的境况,而那种文字的优美与诗的美妙意境,在他小时候,就这样儿朝着相反的方向远去了。
那个岁月,小邦父母的想法是:首先,让他的哥哥先前考上中专,而小邦读书的事以后再说,走一步看一步吧。可他的哥哥由于学习成绩一般般,复读也不太管用,最后,他的哥哥随即放弃了继续复读的机会,选择上了农业中专技术学校就读,并想在今后的一生中为农村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这种选择,其实也算蛮不错的,因为当时读这样学校的人,少之又少,当时在农村这种农技人才也正稀缺,乡镇里需要一批农业技术人才来填补这一空缺。当然,他的哥哥从这所农业技术学校一毕业就被乡镇选中,那肯定是首当其冲之事,或这也是迟早的事。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哥哥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哥哥刚一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就被乡镇府聘为“乡镇农业人才技术员”,早晚到乡镇上班,并过起“早九晚五”的日子,多多少少也能在乡镇上拿到一份微薄的工资来贴补家用了。关键的是,他的哥哥在乡镇里上班了,在村里算是能人,还能高人一等呢,一说起来,毕竟属于乡镇上的人,不仅是他的哥哥脸上有光,一家人的脸上也有了光!
小邦的哥哥也和父亲一样,是个实在、实诚的人,安心本分地做着他自己喜欢的“农技员”工作。
参加工作后,他逐渐受到乡镇里广大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伯伯、叔叔们,因为小邦的哥哥从不嫌弃他们,把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他能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比方如何按时按量使用肥料、如何配药打药、如何育苗移苗栽苗等等问题。田间稻谷增收了,田地上棉花增产了,各种庄稼获到了好的收成之后,乡亲们都说他的哥哥功不可抹,在背地里大家都替他的哥哥,竖起大拇指来点赞。小邦的哥哥,虽然当时学习成绩平平,最终没有实现愿望成为城里人,即使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可在农业上,他就像一位艺术家一般,带领着一群农村人在田间地头试验、描绘、雕塑着农业作品,每年在农业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农业上收获了不菲价值!小邦的父亲常在酒后,高兴并激动地坦言道:“儿啊,人活一辈子能得到村中众口夸奖——值呀!这也实属不易,别看它不起眼,但它却是一桩光宗耀祖的好事嘞!”
小邦的父亲个子高,嗓门大,在村中属于“三大高人”之一,但他一生却胆小怕事。由于他经历过“□□”时期,“□□”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儿,小邦的父亲一回想起仍然心有余悸。他曾不止一次地跟家人讲:“人,有倒霉的时候,也有幸运的时候,在别人倒霉了时,我们可千万别在背后,落井下石。”只是,小邦的父亲却没把事儿说透!就是说,别人在幸运时与走运的时候,就是在别人春风得意、顺风顺水时,应如何相处?简单地说,如何与成功人士打交道?如何面对成功人士?是奉承,还是巴结,还是……这个小邦父亲没说清楚,可能是他说不好或不好说,因为这可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做人问题,这个问题他可能一时总结与归纳不了,他也不能够用三言二语,就把这问题说清与讲透,从而,小邦也没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与启发。所以,他选择了前者,拒绝了后者。其实,按照孔子说法,或者说按照传统说法,一个人在奋斗、向善、向上的过程中,时时事事处处要向着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学习,但决不应该巴结与谄媚;更进一步来说,一个人一生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做到“贫而乐道者”、“富而好礼者”等等。
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记得一次,小邦的母亲私下里告诉过小邦一桩事:“有一天,你小叔只为抚养奶奶一事,和你父亲争吵了起来。你父亲劝说你小叔,人可不能不尽抚养父母的义务?你小叔听说后,无故生气,并气得要打你父亲。你的父亲见之,便逃之夭夭,一路慌不择路——且逃跑到厕所里,逃至厕所一蹲就是大“半天”,迟迟不敢出来。最后,你小叔没有办法,才算了事。否则,你可怜的老爹就要惨遭到你小叔的一顿毒打哟!”自有这件事之后,小邦的母亲总是这样笑话小邦的父亲:“一是,你的身高比人家高出一头;二是,你的力气也不比人家小;三是,你话糙,而理在,事也明摆着,可这还是不管什么用,你就是个一辈子十足的胆小怕事的人,一辈子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活着吧!一辈子让我和孩子们跟着你担惊受怕!”小邦的父亲在此时则会狡辩地说:“一是,人家不是小吗,还需要靠教育来教化,这又不是靠打架就能解决的,而是得把道理摆出来、讲明白;二是,他若不听,这是他自己的事,错在于他,而不在于我;三是,他若要打我,我肯定得跑呀——不跑,我一个大活人,那傻呀,那不成了我找打吗,哪有聪明人吃眼前亏的呢?养老尽孝,是每一个做子女所面临的事儿。作为哥哥,我也是同样,我也得养老人,每个人都得养老人,只等到他想明白了,他的气自然就消了,以后只要他对老人好一点,这样不就做到了两全其美呀!兄弟之间,只为一句话儿,打上一架,还不知将要发生什么样的难料之事?还并不解决事儿,这又有什么意思?难道这些——我说的不对吗?!”小邦的母亲一听此话在理儿,这时她便无语,暂且只好选择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