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暂时搁置(1/2)
获得了义重允诺的苍岛后,王直立即带领麾下船员前往岛上进行码头和屋舍的建设。义重这边也动员不少民夫前去帮忙,一时间,本来人烟罕至的小岛,一副热火朝天的热闹场景。
对于义重的热烈欢迎和倾力支持,王直自是感激不尽,他也决定投桃报李,不仅将船上的生丝、绸缎等货物全部在小浜港卸船,以略低于博多、堺港的价格进行销售,为义重和小浜港集聚商气和人气,还从仅有的六门佛朗机炮中拿出两门“借”与义重,让他用以巩固海防。
所谓佛朗机炮,是由葡萄牙人(明朝时统称其为“佛郎机”)传入中国的一种后装式滑膛加农炮。早在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便仿造出了第一门佛朗机炮。
这种炮有着独特的“子母炮”设计:使用前得预先将开炮一次所需的弹药装于子炮中,开火后直接将使用后的子炮从母炮后部提出,再填装进新子炮,如此便可减去填装火药、清理炮筒所需时间。
因此,也便具有四大优点:
一、射速快。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发射完拿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三次子炮发射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容易散热。这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容量确定。子母炮的设计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度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铁铸。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寿命增长。此外,即便子炮损坏,也不影响母炮的射击性能。
不过,佛朗机炮也有其局限性,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朗机炮的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射程不及红夷大炮,按照明朝史书记载:“发及百余丈”,也就是说射程在三五百米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天正四年(1576年),大友宗麟从“南蛮”手中获取的“国崩”,本质上也是佛朗机炮。他也正是凭借此炮在臼杵城之战中击退岛津军,坚持到了丰臣秀吉九州讨伐军的到来,可见此炮即便在战国后期仍然十分“先进”。
提前三十多年获得这种攻城利器,义重自是欣喜若狂,可无奈武田家此时技术能力不足,仿制火绳枪就已经是极限,仿制佛朗机炮就更是无从谈起。
退一步讲,就连王直和那名叫作达莫托的佛郎机人,他们自己都没能力仿制此炮,更别说教授义重了。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有了这两门利器,义重心里还是轻松不少的。此时,他也按照之前跟达莫托的约定,挑选了丹后的稻富佑秀父子学习仿制火绳枪。
之所以选择这稻富父子,乃是因为义重知道,历史上正是他们这一门,对铁炮拥有强烈的热衷和独特的见解,从稻富佑秀开始,其子稻富直秀、其孙稻富佑直皆研习学习铁炮锻造和使用技术并有所成,致使整个稻富家都是铁炮高手,最终开创了铁炮的一大流派“稻富流炮术”。
毕竟铁炮传来的时间比历史上要早,义重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召见了稻富佑秀父子,希望他们能跟随达莫托学习铁炮的仿制和射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