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化解嫌隙(2/2)
水忆月听他这般言说,唇边不禁泛起了得意的笑容。随即又在李世民面前的杯中续满酒,与他边吃边聊了起来。
翌日午后,在李世民的亲率下,唐军历经车马劳顿终于到达长安。长安城门高大雄伟,城墙上旌旗猎猎,唐兵守卫手持兵器,威风凛凛。然奇怪的是,与以往不同,此番归来莫说是皇上亲自出迎,就连文武百官的人影也未见到一个。李世民见状遂向与其骑马并行的袁天罡看去。袁天罡微微摇头,示意他要沉得住气。李世民心中明了其意,故此虽疑虑重重,神情却依然泰然自若。
即将到达城门时,行在队伍中央,独坐翠色小轿的水忆月趁人不备,悄悄掀起轿帘一阕,偷眼瞄去。见秦王竟遭到这般冷遇,心中明了定是太子与齐王所为,心下不免极为得意。
李世民见守卫已将城门开启,遂转身吩咐手下兵将进城。在他的带领下,唐军鱼贯而入。随后,沉重的乌木大门再次关闭。
又行了十余里,来至军营。歇息片刻,李世民命墨玦通告众兵将以三日为限,回家探亲。随后与夕华一同引水忆月来至王府。此刻,长孙无垢早已得到了消息,特意在府中腾出一个极为清幽的院落安顿她居住。一应物品均已齐备,装饰点缀极为温馨。同时为了能够让水忆月得到更好的照顾,她还特意从自己手下调拨了十余名极具办事能力的婢女、家丁过来。而自水忆月到来,她更是全程伴随,言笑晏晏,举止得体,说话大度。李世民见她如此行为,心中自是感激不尽。
将水忆月安顿妥当,李世民打马来到大明宫。昨夜他与袁天罡所料无误,今日所见恰是验证。既然太子与齐王不顾手足之情,在父皇面前胡乱编排,诬陷于他。那他也只得依计而行,速速将父皇心中的疑虑打消,以免夜长梦多,再生是非。
他来至大明宫,此时已是晚上。夜幕低垂,星月皎洁。放眼望去,唯有大安宫的方向还亮着莹莹烛火。见此一幕,他不由在心中叹道,难怪人常道父子连心,今日之见,果然如此。想到此处,他的心头不禁又倏忽涌起一股巨大的酸楚之感,连忙疾步向那处奔去,须臾便已到了院门前。
李世民推门而入,只见院中一片静谧。再往里行走数步,只见黄公公忽地从里面迎了出来,满面急切。
“秦王,你可算是来了,皇上等你许久了。”黄公公说到此处,音量瞬间转低,“太子与齐王昨日来御书房面圣,编排了你好些不是。皇上此刻心情欠佳,你进去说话可要多留神些。”
“多谢公公提醒。”李世民感激说道。
黄公公微微颔首,继而又催促道:“既是这样,秦王便快些进去吧,莫要耽搁了。”
在黄公公的引领下,李世民疾步走入宫内。
大安宫,飞檐反宇,玉楼金阁。香烟缭绕,清香袅袅。武德皇帝李渊身着黄色常服,稳身端坐在床榻上。见李世民来到近前,脸色仍显得极为阴郁。
“世民见过父皇。”李世民慌忙双膝跪地,在重重磕了三记响头后。直起身子,郑重说道,“儿臣自赴任凉州,倏忽已近一年。虽日夜挂牵父皇龙体,却因为天高地远无法常伴左右。每每想起,心中都极为赧然。唯有将父皇教诲挂在心间,时刻不忘。感蒙天意,孩儿此番得以回京,定要好好伴随父皇。不知父皇的身子可否尚安?”
李渊冷笑道:“秦王平日不仅公事缠身,更要笼络民心,拉拢朝臣,暗收幕僚,如今朝野上下无人不对你的仁政赞不绝口。既是这般忙碌,竟还有心挂念朕的身子,你当真是仁心仁孝啊。”
李世民听到此处,身子猛地一震,随即露出惶惑的神情。他早就知晓太子与齐王定会暗进谗言,然这字字句句均好似一把把锋利的匕首,能够将他置于死地。但见父皇如此神情,他亦知晓其定是已然相信这些谗言,今日无论怎地,都一定要扭转乾坤才是。
蓦地,他膝行来到李渊的面前。随即又是三记响头,待直起身泪流满面的说道。
“父皇方才之说,儿臣听不明白。那羊羔尚且跪乳、乌鸦亦是反哺,儿臣心中唯有父皇。此生唯愿能够帮父皇振兴大唐江山,安定万民。至于拉拢朝臣、暗收幕僚之事,儿臣确是未曾做过。若说儿臣仁政,只不过是为父皇的江山社稷竭力而为罢了。儿臣不过是一介凡夫,只能管制自身,却无法堵住这悠悠万民之口。还望父皇能够信任儿臣,莫要相信无妄之言。”
言罢,又是一顿叩头。
李渊直视着李世民,心下颇为踌躇。都说知子莫若父,一直以来,秦王对他都是极为忠孝。每逢大事,都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首当其冲。如今朝臣对他有所赞誉,亦属正常,并不能因此便说其心存反意。况且如今高昌犯境,还应由其率兵平定。且不可因此事坏了父子情分,因小失大。想到此处,他伸出双手将李世民搀扶起来。
“世民吾儿受惊。”李渊微笑说道,“父皇怎会不知你的忠孝?方才不过是稍加试探罢了。朕此番招你回京,只因那高昌王月余前兵发长安,如今已到了北境。此事不仅关系到我大唐安危,就连那西突薛延陀部亦被卷入其中。父皇欲派你领兵前往平定,不知可否?”
李世民紧抱双拳,肃顺说道:“世民领旨。只是如今子书将军身死,长孙将军亦被儿臣留在凉州,暂代河西都护之职。如今既然要战,儿臣还要斗胆请求父皇为儿臣再派将领,从旁协助。”
“此事不难,明日朕自会在朝堂上颁旨下诏。只是不知秦王想要哪位将军随行?”李渊问询道。
“请父皇下诏令尉迟恭、李孝恭二将为儿臣副将,秦怀玉担任先锋,同时再加派六万兵士,待我军集结完毕,五日后发兵北境。”李世民慨然说道。
“秦王所虑周全,此事便这般定夺。”李渊抬起右手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欣慰说道,“朕在此先行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世民含笑应是。
就此,一场轩然大波得以顺利化解。然虽说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却亦是给李世民的心中蒙上了阴影,让他对风云之下究竟该如何自保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次日午后,王府中,太子和齐王不请自来,光临做客。李世民与长孙无垢虽心中已对其用意极为明了,却仍表面声色未变,吩咐家丁,在后花园亭子备下一桌丰盛的酒宴,与兄弟二人把酒相欢。席间四人相对谈笑风生,妙语不断。并无暗地中的剑拔弩张,反显得极为和谐,其乐融融。听闻李世民四日后即将便要开拔北境,太子与齐王更是顾虑重重,反复叮嘱要他谨慎行事,当心安危。李世民连连答应,多谢兄弟的提醒。
四日后,经过李世民的一番厉兵秣马,十万唐军在城门处集结完毕。旌旗猎猎,铠甲在身。手中兵器,熠熠生辉。随着号令,急速向着北境战场而去。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功。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两月后,北境战场,天昏地暗。千军万马,旌旗蔽日,鼓角连天。唐军与西突军联合一处,共同对敌。原想那高昌不过是个西域不起眼的小国,并无甚军事实力可言。然而一交手,却发现之前当真是小觑了他们。高昌军不仅武力勇猛,排兵布阵的招数又极其之多,当真是难缠的对手。故此,虽僵持多日,却仍难分伯仲,战局呈胶着状态。
所谓是,一而战,再而衰,三而竭。眼看着唐军将士的士气一日比一日低落,李世民的心中亦不免变得焦躁起来。
这日,在墨玦和几名兵士的陪同下,李世民来至两山之间的关口处瞭望,探查地形。原想顺利归营后便依势而定,与袁天罡共同商议调整排兵之法。没料到中途却被高昌军团团围住,虽经过一番奋力厮杀,却仍未能成功逃脱。危急时刻,只听到从右侧的山上忽地传来一阵喊杀之声。声音越来越大,倏忽间,一队人马冲杀到高昌队伍的中间。一阵厮杀,转眼之间,方才气焰还极为嚣张的高昌军便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所剩之人见此情形,心知败局已定,亦快速转身惶惶撤离。李世民见状不禁心下起疑,待来人到达近前,方才看清原来竟是辰灵等四护卫率领盘武门子弟赶到,心中知晓此定是子书江远暗中授意,不免一阵唏嘘。
唐军秦王大帐,李世民与袁天罡并肩而坐,辰灵将子书江远的亲笔手书从贴身之处取出,恭顺的呈给二人。见手书内容,二人登时眼前一亮。原来上面正是破解高昌军阵法之策,想来若是通过此法,不日必将获得全胜。在得知子书江远此刻正单人匹马前往鲁地暗中招兵买马,为秦王日后起事进行铺垫,二人不约而同心生感慨。
好把雄姿混世尘,一场闲事莫因循。鲁地,青山环抱,绿水为伴,一骑在崎岖的山路上飞驰,向着青云寨的方向进发。马上之人身着一袭白袍,乌发半束半散,剑眉朗目,神采飞扬、意气风发,乃是一位神勇儒雅的仙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