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1/2)
听到“张继文”三字, 姜熹愕然了一番, 不过想想, 也觉得理所当然。
一来张继文人品长相都不错,自身又有才学,跟姜振业还有国公府关系都十分友好, 知根知底的一个人,二来,张继文家境殷实, 父亲位列翰林院学士。
虽只是五品官, 但估计依姜老夫人之见,这才刚刚好,姜霖傲气惯了,下嫁既可以搓搓她的傲气, 国公府又可以压制得住张家,让姜霖在婆家依旧可以做只骄傲的孔雀。
廖夫人是个会为子孙打算的,确实没有比张继文更适合的人选了。
果然姜熹下课回到国公府之后就听说张姜两家已经交换过庚贴了, 张夫人也差人到大佛寺请主持大师对了二人的八字, 得出大吉,姜老夫人喜得不得了。
当晚就传出廖氏大病初愈,姜老夫人亲自派轿请她回来的消息。
廖氏回来之后,收敛了很多, 她去了慈安堂, 不提别的, 就像她真的是去廖府养病回来一般, 她先是很替姜霖高兴,说她能找到个如意郎君的,然后又在姜老夫人的面前感谢了一番韩氏,因为她不在,姜霖定亲的很多事情都是韩氏在忙。
姜熹一看姜老夫人的神色就知道她对廖氏的改变很满意,再看廖氏,大有一种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也不知道她说的真心还是假意,反正韩氏的表情就很精彩。
廖夫人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说服她的,回炉重塑也不过如此。
离开慈安堂后,廖氏也没闲着,慈母上身,亲自在厨房熬了一锅粥去了芳心苑看姜熹,看着姜熹把粥吃完,万分确定了她已经完全退烧好全了才离开。
姜熹看着空空如也的瓷碗,心中惊疑不定,沉鱼在在旁边半蹲了下来,走魂一般看着那碗,碗口处还占着一点粥油,她道:“这是大夫人第一次给姑娘您熬的粥吧?”
落雁在姜熹另一边摇了摇头,“大概我们跟着姑娘的时间太短了吧。”
姜熹翻了翻白眼,如今她的这两个丫鬟还学会了开黑色幽默的玩笑,他们都是从小跟着原主的,没有七八年,哪来的从小。
廖氏这主母是从来没有过向她表达善意的时候,一般做戏的地点只限在慈安堂,姜老夫人的面前,离开了慈安堂,姜熹在她眼中连路边的野花都不是。
姜熹又看向那白璧无瑕的瓷碗,她吃剩的粥渣还在那,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她对沉鱼道:“拿走吧。”
连续几天廖氏都是这么过来的,端庄大方,不争不抢,爱护庶女,渐渐地,这些评价都传到姜国公耳中了。
骤然得知结发妻子的改变,他只挑了挑眉,并未多往心上去。
六叔在书房门外敲门,姜国公合上书,六叔走了进去,“爷,可以吃晚膳了?”
姜国公抬头看了看天色,夜幕已经降临了,他的书房中已不知何时燃起了蜡烛,他竟毫无所觉。
他不禁又翻开书本的扉页,上面写着“鬼怪志趣”,何时他竟对这些怪谈感兴趣了,看得都忘了时间了。
六叔蹙了一眼,“从四姑娘那拿来的书,奴才偶尔也会翻翻,有时看得也会忘乎所以,连正事都忘了。”
姜国公摇头笑了笑,“玩物丧志。”
书本一合,随即又问道:“你来点的蜡烛?”
六叔点头,“大夫人适才端了些菜过来,她在书房门外看了看,没有进来,随后就吩咐奴才趁着天还没黑下来就进来点灯。”
姜国公目光在书本和蜡烛中来回转动,“她倒是学会了润物细无声。”
六叔颤颤地不说话,他特意提廖氏,又何尝不是存了给廖氏卖个好的意思。
主子身边的奴才下人,其实就像一个传声筒,主子能听到什么话,很多时候关键还在于他们。
六叔倒不是收了廖氏什么好处,廖氏也不会作死到这么做,只是六叔看廖氏这样天天来守候,着实有些于心不忍,况且他只是个奴才,如实禀报也没什么错,至于怎么做,端看主子咯。
姜国公沉思了会,从椅子上起身道:“摆饭吧。”
六叔熟悉姜国公的脾性和习惯,他已经许久没跟大夫人坐在在一起吃饭了,六叔命人把菜都挪到书房外的小石桌上,姜国公抬步走出书房,在小石桌上落座。
其实厨房这些天都不用为姜国公准备食材,这些都被廖氏包办了,天天做好,就拿到这边来。
六叔一样样打开盖子,每见一道,他都眼睛一亮,这些都是国公爷爱吃的菜,而且看得出,在用烹饪时用了巧思,他大抵看出对方的心意,想在同一个食材上做出别样的滋味。
姜国公淡漠地看了一眼,提起筷子,每个菜都夹上一些,脸上的表情再平平无奇不过。
一顿饭罢,六叔看了眼,胃口还行,问道:“爷,菜还好吗?”
如果廖氏送来的这些菜不合姜国公的眼,他下次就要拒收了,而像姜国公这样的人,他不会单纯地只看菜的味道,若是人不顺眼,他会一并撵掉的,所以六叔每次饭罢都得问。
姜国公眼眸幽深,似乎琢磨着对菜的评价,想得比平时要久一些,最后倒是没有说出不好的话。
“还行吧。”他起身就要回书房,脚还没到门槛便顿住,“去把四姐儿叫过来。”
六叔应了,姜国公返回书房,姜熹进来的时候,便见到她的父亲抬头望着屋内一处发呆,手掌放在一本书上,手指微微弯曲,食指中指不自觉地敲击书本。
“爹。”姜熹已经学乖了,见到这位国公府的最高领导人,要叫爹,不能叫父亲,不然会被认为生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