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债券和纸币(2/2)
甚至连运输和收税的费用也被无理的算到火耗里面。
如果逛逛是熔炼,那么损耗在1-2左右,绝不会超过3,因为橙色太差的银子,官府也不会收。
但是在清朝这火耗成为各级官员的敛财手段,征收的比例达到恐怖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甚至超过明朝,也成为他们敛财和贿赂的主要手段之一,只不过没有明朝那么明目张胆的搞些冰敬炭敬出来罢了。
至于厘金,说白了就是强行捐款,而且是设局设卡的捐款,他的起源是镇压太平太过运动时的军费紧缺。
全国的局卡有上千处之多,招的也大多数是地痞流氓,他们几乎没有薪酬,靠得是抽成,说白了就是你催逼的卷看越多,拿到的薪酬也就越高,甚至还能结伙吞没一部分,可想而知有多黑暗。
而且这些局卡不是来源于一个系统,每个部门都可以设置自己的局卡,在商贸繁华的要道,你会发现每隔十几里第便会设有这么一个催捐点。
这些捐款名目名目繁多亩捐、房捐、铺捐、船捐、盐捐、米捐、饷捐、炮船捐、堤工捐、落地捐数不胜数。
厘捐繁重,既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又不敢对洋人征收,使得本国工商举步维艰。
王光绪改革军制以后这些东西少了一些,但是依然普遍存在。
但是想要废除他,确实难上加难,因为这是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各省厘金制度完全控制在地方势力手中。
所以他不是地方的税务法规。也算是地方的自留田。如果完全废除厘金。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为,与所有地方督抚作对,现在这么弄简直就是作死。
同理漕运也是盘根错节,老鼠以窝子,现在王光绪只能尽量用海运,来防止这帮蛀虫,至于废除”逼捐“先放一放,等到那批学子新人成长起来。
而解决火耗问题,那就简单多了,只要发行纸币就能解决。
千百年来百姓虽然习惯了用金、银、铜当货币,但是“银票”和大清银行的”存折“却是早已熟悉。
因为银行已经遍布全国,而且一直都是存取兑换没出问题,很多商人在交易的时候,依然用上了那种不记名的存折,相当于后世的汇票。
一于是王光绪便是命令银行将这种存则直接诶改为纸币,还是称为银票,只不过分为“毫”“厘”“钱”“两”,原来民间所拥有的金银、铜钱、不允许流通。
由于之前银行已经给老百姓树立了信心,而且这些纸币的确能去银行兑换成银子,只是不允许用来买东西而已,所以老百姓也就接受了。
至于准备金,一直是银本位的国家,贵金属的存放两可向而知。
有了新的币制,国内的商品流通也就方便了许多,不会因为各省的用前习惯不同和成色,运输问题而烦恼,同时拥有铸币权的的国家,其对经济的调节能力也就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