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记忆(1/2)
我之所以讲述的这一些,是因为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这个矿区里度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矿区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没有了,但是通过我的记忆,变成文字性的东西,不为别的,就是等老的走不动了,拿出来翻来看看,回忆一下记不起来的青春。
我讲的这些,可能现在的孩子们都听不懂,这个没关系,我只想让我们这一代人留点念想,也让现在的孩子们看看我们那个时候的世界。
因为我们60、70后经历的太多,时代的变革也太快,快的有点赶不上历史的车轮!如果想听听我们这一代的经历,那就让我们把思绪转回到70年代的康城煤矿吧。
在我的记忆力里,康城煤矿的上空,每天分三个时间段,一直环绕着一个女生很甜的声音。“康城煤矿广播站,本站开始第一次播音,下面预告节目”……。
也是这个声音,每天催促着我们早早起来洗脸刷牙,不用看表就会知道当时的时间。紧接着扩音喇叭里就会传出,“伟大领袖mzx教导我们,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一定要解放tw。”的主席语录!
再后来被《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mzd思想》的歌曲所代替。
那个时候上班的基本都吃食堂。当我洗完脸刷完牙的时候,已经看到我的父亲把刚从食堂里打来的土豆丝和小米粥,还有掰开就能听到沙沙响的馒头,放在了医院宿舍门口的石阶上。(我的父亲在医院工作)
那时候的土豆丝和馒头以及小米粥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老建儿,这是我的小名,父亲母亲都这样叫我,乃至后来我的同学也这样叫我,这个称呼一直叫了很久!
“建儿,今天你第一天上学,一会儿你四哥来叫你,”四哥是我的表哥,他们住在学校的北面!
“知道了”,我收拾了碗筷,放在了厨房的水池子边上,父亲在医院是锅炉工,管着医院几百人用水,水房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用来停水的时候存水用,那个时候停电、停水是经常性的!
第一天上学很兴奋,书包里也很简单,只有数学,语文两本书,还有两根铅笔。书包是军用的挎包,是医院院长给的,上面还绣了一颗五角星,鲜红鲜红的。
我和院长关系很铁,我管他叫刘大大,他喜欢喝酒,喝醉了眼睛红红的,每次喝醉的时候把我抱起来,放在门口的石阶上然后说:“老建儿,给老子来一段”。
我就把电影《青松岭》主题歌来上一段“长鞭啊,那个一呀甩呀,叭叭地响啊,哎嗨咦呦,然后院长拍拍手说“好了,可以滚蛋了”。
我就从石阶上跳下来,拍屁股走人,没有一次让我唱个完整版过过瘾的,老是中途打断我的歌声,搞得我参加工作以后,只要是唱歌就唱两句,弄得哥们儿都说我,要唱就唱,每次唱两句怪兮兮的!
我七岁上学,班级里我的年龄还属于小的。正常他们都比我大一岁,班主任是个女的,姓刘,叫什么名字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是很严厉,除了上课,生活中也很严厉。我就没有见过她笑过,所以我很害怕她,现在想想她的严厉都是为了我们的好。
教室里很明朗,整齐的桌椅和明亮的窗户,让我感到城里面就是比乡下好。
其实矿区也不属于城市,只不过它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物罢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
那个时候上学分为两种户口,一个是农民户口,一个是市民户口。我就是那种农民户口的学生,因为户口在乡下,没有随父亲到矿上定居,和那些户口在矿上的孩子们好像低等了许多,这种差距让我苦恼了好长时间。
那个时候我就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一定要把户口迁到矿上来,也和市民孩子们一样从矿粮站卖粮食。
学校的大门是两扇很古典的铁皮焊的大门,用绿漆刷过的,门柱是用砖头垒的,四周用水泥包裹起来,门柱的一边各四个大字,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我的读书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我的唯美记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一般的情况下,学校的大铁门是一直关着呢,进进出出都是走的边门,边门很小,只能并排通过两人。
进入学校左边第一个是传达室,传达室靠大门这边的墙上有一块小黑板,用来通报哪个班那个同学的处分决定,或通知教职员工领取信件包裹用的。
也就是用水泥抹在墙上,然后用黑墨汁刷上去的那种,现在都不用那种的了,但是在六七十年代很流行,黑板报,大字报经常用到!
进入大门向右走,右边数第三个门是教导处,第四个屋子是广播室,用来第二节课做广播体操播放音乐用的,也是体育老师的宿舍!
我的班就在顶头的坐北朝南第一间教室,教室的东面可以说还有一间小房间,里面都是放些笤帚类的清扫卫生用具,它与我的教室和东面仓库连接,正好就是学校的东北角!
教室要比学校大门右边的房子矮一些,不是房子矮,是地势矮一些。所以在广播室的正前有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也就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一个高台。
一般学校召开大会的时候,领导发言讲话的地方。高台的下面有两颗很大的梧桐树,大到两个人拉起手来搂不住。
进入学校大门正前方都是教室,空地上栽了好多绒花树,我叫它绒花树,其实大名叫什么我不知道。
春天的时候开了很多粉红色的小花,满校园都可以闻到花香,绒花树的叶子就像含羞草一样,到了晚上就闭起来了。
穿过正前的教室走到底,就是学校的西墙,厕所就背靠在西墙上。西墙的外面就是矿区边上村里的土地,经常种一些我们男生很喜欢的作物,比如红薯土豆和各种蔬菜。
进入学校大门向左就是老师们的宿舍,通过一排老师的宿舍,就到了音乐室,这是我们经常上音乐课要去的地方。
穿过音乐时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操场的东面挨着东墙根下是用砖头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案子,南北并排有六七个,往西面看,就是有两个跳远的池子,里边填满了沙子。
池子的西面是两个篮球场。正南面是一个足球场,就在这个不大的足球场上,我也曾经留下了不少汗水和血水。
我记忆里的康城矿子弟学校,音乐室的西面是一排红砖红瓦房,也是后来才建设的,那个时候一年级和二年级搬到了那里,这排房子的北面有一个二层楼,那个时候很时髦。
说是二层楼,其实是一层半,因为学校经费的问题,建筑公司(那个时候叫建筑队)只给盖了一层,第二层只给盖了一半,这个二层的半个楼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只要下课铃声响起,我们都争着往楼上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