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1/2)
一节课教完,先生将李宗林带进溯源堂,先向宋先生行个礼,接着对李宗林道:“李公子,这位便是宋辞,宋先生,往后就是你的老师了。”
“宋先生,这位便是李家公子,”
宋辞大概和李鸿安年纪相仿,多年与书作伴,浓厚的书卷气质让人为之敬佩,李宗林谦逊道:“学生李宗林问先生安。”
宋辞早就听闻陛下曾下旨命李宗林拜他为师,只是这么多天过去却不见有人来拜师,心头有些不满,他宋辞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拜师的,他倒好,让他这个老师干巴巴的等着,没有一点礼数。
不满归不满,李宗林谦虚有礼,如琢如珏,又早闻他事迹,亦是书香世家颇得宋辞喜爱,满意地点头道:“嗯,后生可畏,你拜入我门下可知要遵守什么?”
李宗林一时不知恍然道:“学生不知,还请先生赐教。”
为了惩戒李宗林不知礼数,宋辞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遵守的,万事还需勤奋,你虽刚入学想必从前已是学过不少书籍,你这年龄应当六艺精通,明日就以《礼仪》为题做篇文章如何?”
李宗林全然不知这老夫子为什么刚一见面就要他作文章,而且还是这么简单的题目?老师与学生初次见面师生礼仪他做的妥当,没什么不对的地方,看样子并不厌恶他这个学生。转念一想,该不会是为了这么多天都没来拜师的事吧?除了这事,也没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吧?
这件事好像是自己不对,德高望重的先生被他这个学生放鸽子,不免让人觉得自己太过狂妄,愧疚道:“是,先生,学生作得。”“前些日子因好友即将西征远行,我想着送他走后再来拜师,固耽误了拜师,还望先生见谅。”
宋辞讶异道:“你说的西征是否就是陛下新任命的程家父子二人?”
李宗林道:“正是,程家父子乃学生同乡,先生知道程将军?”
早年间宋辞他们同朝为官,当时宋辞任职翰林院学士,凌斌的一些秘密决定他都有参与。程应州先是降职到了光州,他前脚刚走不久李鸿安也被凌斌打发到了光州,宋辞由于知道的太多自已辞去官职来到国子监做了先生,一心做学问不问世事。对以前的事很少提及,当然知道他们两家是同乡。
“早闻程将军威名,将军戎马半生,为国尽忠。如今又带兵西征重振昔日军心,即是同乡之谊,耽误了也不为过。”
教化先生赞扬宋辞道:“先生学识渊博,胸怀宽广,不愧是一代大儒。”
“能拜先生为师,是学生之幸。”李宗林道。
······
宋老先生收了个新学生引得不少溯源堂的学子们观望,今后他们就要一起读书写字,对新同学的好奇心使他们将李宗林团团围住,李宗林来者不惧应付的游刃有余,不到一会儿功夫学堂里的人认了个遍。
程应州的队伍走了半月有余,越是靠近关外人烟就越稀少,除了官道上有驿站可供来往的行人歇脚休息,很难找到有百姓居住的房屋,放眼望去大片的荒地。
西北战事告急,急需军用物资,粮草,为了不耽误军队所需,程应州命将士连日的赶路。原本要走一个月的路程,他们只用了半月,接下来的路程大约三五日就能赶到关外。
这样拼命的赶路,将士们就是铁打的也要休息,再这样赶路下去,恐怕都撑不住。
程应州看了看周围的士兵,个个脸黄瘠瘦像是打蔫了的黄瓜,吩咐程天宇道:“下令所有将士原地扎营休息,今日休整一天,明日在赶路。还有,没有命令谁也不可私自出走离开军队。”
连日的舟车劳顿,让人疲惫不堪,程天宇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立马领命道:“是,将军。”
吩咐完程天宇又命道:“董都尉,你对军中将士比较熟悉,去安排心细谨慎的将士值班守卫,看好物资。”
“是,将军,末将领命。”
二人领命很快就去传令,只有程长靖眼巴巴的望着他爹,还有什么事要做的,我去。只是程将军似乎没有什么要他做的事了,下了马望向西陉关方向望去。
程长靖不甘心跟着他爹走:“爹,天宇哥他们都领命做事去了,那我干什么啊?”
程应州瞅了瞅道:“你想干什么?”
他爹居然给他看的透透的,程长靖竟然无语,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是他第一次随军,总有些兴奋,不到战场心中的那份狂热不会退去。
“我······”
无言片刻程应州道:“跟我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