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综影视之夏日午后2 > 父母爱情11

父母爱情11(1/2)

目录

“江姐,传达室里有一封你的信,我顺道给你捎上来了。”同事钟丽拿着几封信走进办公室。

“好嘞,谢谢小钟同志为人民服务,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在誊抄文书的德花闻言抬头朝她粲然一笑,复又很快低头把注意力放回工作上,手中的笔唰唰写个不停。

现在办公室没有复印机、打印机这些科技产品,所有资料全靠手写,费时又费力。她们这些跟文字打交道的办公室职员,谁不得每天写上几千字几万字的,手上都磨出老茧了。

钟丽娇俏地嗔笑几句,把信放在德花手边。

半个小时之后,整篇资料总算誊写完毕。德花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一个字都没有错漏之后,她才把所有稿纸码放整齐挪到一边。

直到这时她才有空看信。一边揉着有些酸痛的右手腕儿,一边歪头查看信封上的寄件人名字。

是安杰。

他们一家人现在住在松山岛上,海上风浪一起便会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与外界通讯联络十分不便,所以时隔一个多月德花才收到安杰报平安的信。

她赶紧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展开来读。

厚厚一沓信纸,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都被安杰用来控诉岛上“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剩下三分之一是在痛斥江德福这个大骗子。

家属区连自来水都没有,每天生活用水还得安杰挑着担子,爬坡上坎去水井打水。江德福说岛上家家户户都是女人挑水,他堂堂参谋长,丢不起那人,所以这个重担只能交给她。

可是安杰哪儿会干这些活计,再说她身娇体弱的也挑不动啊。果然,第一次去挑水就在外面摔了个大马趴,闹出个大笑话。

岛上也没有瓦斯、煤炉子,厨房的灶台居然是最原始的柴火灶,一边做饭还得一边使劲儿拉风箱。

跟军校生活不同,军营里一切行止坐卧都得听“号”令:起床有起床号,吃饭有吃饭号,晚上睡觉还有熄灯号。动作稍微慢一点儿就得摸黑洗漱。

岛上全是土路,出门溜达一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逢下雨天就成为一片泥泞,根本无处下脚。更要命的是海岛雨水充沛,她来这一个多月,每天都在下雨。

这些都还在忍受范围内,最让安杰崩溃的是,家里连个厕所都没有。岛上人大小便都去坡上的公共厕所。还是旱厕,旱厕知道吗?就是那种下面挖一个大坑,上面随意搭几块破木板子,颤巍巍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坑里还有蛆在蠕动……

整个就是一乡下地方。

一条条一桩桩的,颇有些罄竹难书的意味。满屏的生无可恋和崩溃抓狂都快要溢出来了,看得德花失笑不已。她仿佛都能听见安杰冲江德福怒吼时尖利的咆哮声。

信纸再厚,几分钟也就看完了。最后一页纸是安杰列的代购清单。她完全错估了松山岛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准备不够充分,当时想着在岛上服务社另买就是。来了之后才知道,由于海上时常有风浪阻隔,补给船也经常不能准时到达,服务社也常年处于缺货状态。

德花除了回信宽慰她,其他也爱莫能助。往好处想,岛上生活虽然清苦些,但是一家人团聚,互相扶持,不受尘世风波侵扰,能安安稳稳清贫乐道,也挺好的。

她选了个得闲的周末,约上几个同事一起逛街扫货,把安杰交代的这些杂七杂八的物品都买齐全了,然后连着回信一起邮寄过去。

人一生的际遇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大概不到寿终正寝那一刻,都很难看清命运撰写的剧本。

比如十年前的安杰,那时的她还是名门淑女,在环境优美的教会学校里弹琴吟诗,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大概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跟个乡下婆娘似的操持家务,去干挑水、拉风箱这种粗活吧。

但她终究是幸运的,嫁了个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臂膀足够强大,送她好风好水,护她好花生长。

没有沦为谱写时代悲歌的悲情符号。

时光悠悠,成年人的世界时常觉得今天和昨天好似没有什么不同,日复一日中似水长流。

安杰努力适应辛苦的农村生活,德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当看到报纸上越来越频繁地提及“大yue进”的口号时,德华心情变得沉甸甸的。

她现在人微言轻,对于全国的混乱局面无能为力,但是农村老家还是应该稍作提醒。

如果冷眼旁观,任由他们胡搞瞎搞,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一大片……德花终归还是于心不忍。

一切从心,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说不说取决于她,至于听不听就不关她的事了。

1958年清明节,德花借着给爹娘扫墓的名义回了一趟淄博老家。从当初离开,距今已经四年半了,她还是第一次回来。

四年半时间,一千六百多个日夜,好似弹指一挥间。这种感觉,在踏进村子那一刻感受尤其强烈。

城市里的日新月异是蔓延不到偏远农村的。德花放眼望去,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还是那些低矮破旧的土墙房子,就连村口的大榕树都跟她离开时候一样枝繁叶茂,所有的景象都跟从前别无二致。除了熟人的面容变得越发苍老,时光仿佛在这里凝滞了一样。

跟这里的一成不变相比,德花身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皮肤白皙细腻了许多,时髦的短发飒爽干练,眼神清澈平和,穿着一件纯色长款薄风衣,脚上蹬着黑色低跟皮鞋。浅笑吟吟地跟擦肩而过的人点头致意,格外优雅端庄。一看就是有文化的城里人,跟衣衫褴褛身形佝偻的乡下人有着云泥之别。

她改头换面得太过彻底,导致最开始路上遇到的所有乡亲都没有认出她来,都用好奇又敬畏的目光偷瞄她。

直到她走进村长家,跟同样满脸疑惑的村长自我介绍,他们才知道是原来是江德花回来了。村里人哗然,纷纷议论还是城里好,把记忆中粗鄙野蛮的江德花改造得比电影《护士日记》里打扮时髦的简素秋还俊俏呢。

德花对于自己特意营造的“衣锦还乡”的效果还算满意,人靠衣装马靠鞍,一个看似混得不错的人说的话自然比普通村妇更有见地,更容易受到重视。

当晚,村长特地设宴为德花接风洗尘,还把村支书和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都叫了过来。闲聊中德花隐晦地提点了他们几句,不要盲目跟风,毛主席说过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多思多虑总没坏处。

着重强调脚踏实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