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1/2)
山东安则京畿安。
这么简单的话, 皇帝和文武大臣们如何不知道?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儿, 处理起来却是另外一件事儿了。文武百官不对山东问题动手,完全是因为读书人的立场,是利益和面子;可皇帝就不一样了, 皇帝早就想对山东动手了, 怎奈时机一直不成熟。
因此, 得到了妙玉召见属官讨论山东之事,皇帝就把妙玉叫进了宫。
当然, 皇帝也不可能这么闲,专门等着妙玉问话。妙玉进宫,要照例去叩见太上皇、太上皇后和皇后, 才能跟皇帝交谈。
照例是在皇后宫中, 照例是皇后在侧, 只不过这一次多了年幼的太子旁听, 皇帝如此问妙玉:
“端慧, 听说,你就山东问策属官。”
“是的,父皇。”
“可有所得?”
“难。”
皇帝抬头看了看妙玉, 没说话, 只有他身边的内侍感觉到皇帝的气息不对, 越发恭谨。
不想妙玉继续道:“若是直接动手, 恐怕不成。儿臣以为, 应该先剥除对土地的依赖。”
皇帝当时就傻眼了,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 你说什么?”
“回父皇,山东土地多,人口多,但是,土地集中在以衍圣公府为首的豪族之中,以致于山东百姓多沦落为草寇,这便是山东响马的由来。若是直接下手,恐怕得不偿失。只能缓缓图之,先解决山东百姓无钱之事,再解决土地集中豪强之手……”
“你打算怎么做?”
皇帝干脆打断了妙玉的话。
“第一,建立更多的工坊,让百姓有条活路,第二,暗中花钱赎回土地,确保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土地每年都在增长。”
“端慧,这第一条朕且不说,这第二条,你可知道难度多大?”
“儿臣当然知道。因为各地豪强消息灵通,手里的银钱也多,因此儿臣想建议父皇筹建一个专门的衙门来料理此事。并且以每年增添的田地为政绩。”
“你,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这样的政令一旦推开,绝对是百官反对。
不过,皇帝自己也知道,大多数维持了百年以上的王朝会改朝换代,其实还是跟王朝手里掌握的土地数量有直接关系。王朝手里实际掌握的土地下降到了一定程度,国家税收就不能指望了,国家一旦税收收不上来,别说官员的俸禄,就连各级衙门的运作都付不出银钱,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儿臣知道。”
“那你以为,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目前来看,二十年内,恐怕不足三成。”
“二十年后呢?”
“五十年后可以达到七成。”
“五十年啊……”
皇帝叹息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