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章(1/2)
薛宝钗见母亲又魔障了, 想说什么, 最终还是住了嘴。
她到底不是薛姨妈, 薛姨妈嫁进薛家二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地记着娘家, 二十年如一日地当自己还是伯爵家的小姐,可是她不是。
薛宝钗打小就知道,自己姓薛。伯爵的外祖父之于她,只能用来夸耀却不能作为倚仗。因为这个世道看的是父亲,很少有人看母族。
薛宝钗心中想的, 是如何回礼。
人情往来, 自然是有来有往,来往多了, 自然而然地会生出一点面子情,然后才会慢慢地亲香起来。
薛宝钗看自己送出了几朵三钱不值两钱的宫花,结果收了人家这么精致的坠子,就盘算着要送些什么东西作为回礼,当然,如果能跟迎春拉近关系,那就更好。只是接下来,她一直没有机会。
不是迎春不理她,而是迎春根本就没有来贾政这边。
不止迎春, 邢夫人王熙凤也是。她们回了贾母去了王熙凤的陪嫁庄子。王熙凤还邀请了贾敏和她的一双儿女林黛玉和林韶轩。
贾敏对王熙凤的庄子好奇很久了, 如今王熙凤相邀, 她立刻带上儿女包袱款款地去了。
跟别人家的庄子不同, 别人家的庄子一眼望去,一望无垠,都是作物,而王熙凤的庄子呢,举目望去都是屋子!
没错,就是那种高高的、用特意弯曲的竹竿架起来铺着草苫的大棚,什么种植作物的大棚、养殖家禽牲畜的大棚、发酵处理肥料的大棚……举目望去,都是这种大棚,就连人都住在大棚里面。
那些大棚都很大,带火墙,房梁高低且不说,都很宽很长,贾敏估摸着,少说也有三丈来宽,至于长,只有一座是一百五十步,也就是常说的一箭之地,大多都是一里上下!
这样的大棚,能住多少人,贾敏根本就不敢想象!
坐着车,沿着修好的路往前走,贾敏忽然闻到一股极勾人的食物的香味,只见一个老人,支着一辆特制的平板车,车子不大,安放着两只蜂窝煤炉子,炉子上都架着一块铁板。炉子右侧是一个木桶,里面是调得稀稀的绿豆面,边上是一个小箩筐,里面是半满的煎鸡蛋,炉子旁边还挂着篮子,篮子里面是三个瓦罐,分别装着葱花、甜面酱和辣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贾敏看着那老人从那三只罐子里勺面酱、辣子,抓出葱花来。
这老人在摊煎饼果子,极香。就连林韶轩闻到这味道的时候都忍不住捂着肚子小声地道:
“太太,饿。”
贾敏不得不道:“乖轩儿,我们马上就要到了。等到了地方,娘打发人出来买,好不好?你舅母表嫂和表姐已经在等着了。”
林韶轩乖乖地点头。
至于林黛玉,她早就被经过的那些孩子吸引住了目光。那些孩子,有的看上去就比她大一点儿,有的甚至还比她还小些,却背着箩筐,或者是挎着篮子,手里甚至还牵着一个更小的孩子。看模样,似乎都是有活计的。
林黛玉连忙提醒母亲。
贾敏道:“你琏二嫂子庄子上的孩子每日里都要上半天学,三百千、幼学等,都是要学的,还教他们算术和算账。现在时间短,还看不出来,等日后你就知道了。这学堂出来的孩子少说也能认得几千字,作个账本,或者是将告示读个囫囵,都来得。”
贾敏一脸感慨。
江南文风重,几乎只要略略体面点的家族都会设立族学,不足为奇。林氏一族在姑苏也有祭田和族学,请的还是前科进士。贾敏做林家主母这么多年,每年都要寄银子过去。
只是这些族学就跟贾家的家学一样,大多只肯让自家孩子们进去附学,跟王熙凤这样,只要是庄子上的,都可以去读,就贾敏所知,还真是天下独一份!
贾敏做了林家这么多年的当家主母,自然知道这是多大的恩惠。
就跟贾家这样,弄个家学请个先生,出点笔墨点心钱,已经是目光长远为家族考虑了。可是王熙凤呢,赫然是不管姓什么,哪怕不姓贾不姓王,哪怕是个奴婢、流民乃至是无根无基之人,只要是个人,只要是在她庄子上的,都可以去听去学!
不是贾敏说,别人她不知道,但是她自己知道自己。贾敏知道,自己做不到。
所以,她佩服王熙凤。
车轮骨碌骨碌地碾着路,来到那座大宅院前,邢夫人、王熙凤和迎春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互相见礼问好之后,林黛玉就道:
“嫂子嫂子,这庄子上有学堂?你真的让下面的孩子们去读书?”
王熙凤道:“不独那些孩子们,就是大人也一样,也要上学。”
贾敏当时就傻眼了:“大人也上学?”
王熙凤道:“是啊。圈养的家禽牲畜最担心的就是瘟病,因此有很多规矩。什么时候上工,什么时候洒石灰水消毒,什么时候清洗笼子,这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若是不识字,如何胜任?我还要专门请人监督?会不会因此衍生出旁的事儿来?所以,我宁可设个学堂,学堂不止教认字教做算术,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规矩。”
更简单的说,就是把服从二字,让他们牢牢地记在心里。服从性的优势,只要是星际时代的人就不会不知道。
贾敏听说,心中难免有些奇怪。
总觉得有些说不通的地方,可是她又说不上来。
邢夫人倒是没有想这么多,她看着年仅五岁的林韶轩就喜欢得紧,见状连忙道:“妹妹这一路上辛苦了,快进来坐吧。轩儿也来。”
说着对林韶轩伸出了手。
边上的迎春立马邀请林黛玉去她屋里玩,小姐妹俩手拉着手跑了。
留下贾敏和王熙凤两个相视而笑。
既然来了王熙凤的陪嫁庄子,自然要参观这座庄子。也就是这次的参观,让贾敏对王熙凤刮目相看。
林家跟着王熙凤弄反季节蔬菜,因为弄得早,比别人多挣了一个冬天的钱。因此贾敏知道王熙凤素来不藏私,若是有人来学这反季节蔬菜技术,她必让下面教而且还是包教包会的那种,甚至连炭火这种事情都考虑到了。大家看王熙凤不藏私,加上那蜂窝煤好用价钱也公道,因此都跟王熙凤买。不想,这个冬天反季节蔬菜的价钱没有卖起来,蜂窝煤倒是十分走俏,贾琏王熙凤在这上头挣了不少银子。
当然,知道反季节蔬菜的价钱会走低,所以把反季节蔬菜的方子白送给人,自己借机卖蜂窝煤,这样的手腕,在贾敏看来不过是小聪明。
可是看了王熙凤的庄子之后,贾敏不这么想了。
王熙凤的庄子跟别人家大大不同。
经过整整两年,王熙凤的陪嫁庄子已经很有些规模。别的不说,单说看那鸡舍!足足一里地长,这种土法大棚里按照左右两排每排上下三层架空叠放着特制的竹编鸡笼,全部是三尺见方一般大小一般规格的笼子。鸡笼两侧安置着剖开的竹竿,一侧是流淌的活水,一侧是饲料,有谷糠和草籽、苜蓿、青菜等和成的饲料,还有蚯蚓这样的活食。
每层的鸡笼底下还装了方便拆卸的方形木板,这些木板就是为了搜集鸡粪。搜集来的粪肥送到专门的大棚里发酵,制成肥料之后,就是不能自用也能出售,又是一笔进项。
每只鸡笼里面六七只鸡,而且只有一只公鸡。粗粗数去,这座鸡舍就养了两万只!
这还是三座鸡舍中的一座!
更别说那些鸭舍、兔舍、猪圈了。
站在大棚门口,迎春林黛玉几个脸色发青,捂着嘴巴不说话,而邢夫人则是两眼放光,至于贾敏,她踩着木屐,扶着丫头的手,隔着帕子道:“凤丫头,你这法子,就不怕瘟病吗?”
王熙凤道:“怎么不怕?这些鸡舍每天定时清扫,隔天要洒一次石灰水,怕的就是瘟病。好在两年下来不曾出事,可见这法子还是有效的。”
所有的鸡笼每旬都要轮换着清洗,还要用盐水和石灰水浸泡消毒。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每天都要洗澡,工作的衣服到洗澡水和澡豆都是庄子上提供,还有专人监督。
这也是为什么王熙凤执意要在庄子上开蒙学堂的缘故,因为不开蒙学堂,没有文件交接,这养殖大棚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因为王熙凤舍得花钱,规矩又周全,因此两年来不曾出事。不然,这事情多着呢。
邢夫人则啧啧啧出声:“这也亏了是你。谁家愿意出这么大的本钱呀?”
不是邢夫人说,这外头养鸡,谁家不是往外头一放,直接撒手不管的?反正鸡有回笼的习性,就是生蛋也是生在鸡窝里,比鸭子还省事。哪家跟王熙凤这样,特特地建这么大屋子,还打了这么多的笼子,又雇人定时清洗,这哪里是伺候家禽牲畜,分明是伺候主子了!
还有那些雇工,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八百钱不说,还有衣裳之类的补贴,一日包一顿饭,有鸡有鸭有肉,还是白米饭。王熙凤还请了先生开了学堂专门教他们识字算数!
如果这是邢夫人的庄子,邢夫人绝对不会这么干。若是这庄子到了她手里,她头一个就是把下面多余的人手给撵了,然后把这些家禽牲畜全部放出去。
少一个人,一年少好些嚼用呢!
林黛玉终于忍不住了,她拉了拉母亲的手,道:“娘~!好臭!”
她快受不了了。
贾敏邢夫人和王熙凤三人都笑了起来。
王熙凤道:“林妹妹,这些大棚多是这个味儿!”
虽然话这么说,可是考虑到林黛玉和迎春两个打小娇生惯养,王熙凤也从善如流,没有入内。可是贾敏还是带着一双儿女,以站在门口的形式参观了所有的种植大棚、养殖大棚和肥料发酵筹备大棚。
她的孩子可以娇气,但是绝对不可以对农事一窍不通。
那天参观结束回到宅子里,林黛玉的整张脸都是青的,晚饭都没有吃几口,迎春也差不多,王熙凤只能让厨房预备点心和粥。
参观完种植大棚和养殖大棚之后,王熙凤还带她们参观了纺织工坊。曾经在两宋风行一时的水里大纺车无法用在棉花上,经过调试之后用在兔毛上的效果还不错。
两家女眷在庄子上住了大半个月,因着谷雨将至贾家要开新藕池,这才回京。别人也就罢了,贾琏却是一个离不得女人的,王熙凤才回到家,就有一个唤作秋枫的陌生丫头上来给她磕头,看她的衣着打扮和行事,也着实跟这屋里不同。
王熙凤心中暗怒,脸上却不动声色。
晚上的时候,贾琏回来,王熙凤就道:“恭喜二爷了。”
贾琏先是一愣,继而红了脸,道:“那丫头是外头送的,我推辞不过,这才收了。凤儿,你别生气。”
他知道王熙凤爱吃醋。
“原来是外头送的?怪不得,我说怎么这么眼生呢。她是什么来头?是庶出,还是原本就是丫头,或者是别的什么来头。”
“这……”
贾琏还真回答不上来。
他本来就如此,对于他来说,只要是女人,或者这个女人跟了他心就向着他,他就不计较。因此,这个丫头以前是做什么的,他根本就不曾上过心。
他道:“凤儿,这,不过是一个丫头……”
王熙凤道:“这怎么一样呢?若是别人拿正经的庶女给你,那她就是正经的二房奶奶,只比我低一线。若是送个丫头或者是歌姬舞姬给你,就该把卖身契连同籍契一起给你。不然,就是对你的前程有害。我就是嫉妒,也要为你考虑。”
说得贾琏心里直发虚。
他道:“这,这还真没有。”
他光靠着高兴,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上头。
“没有?纳妾有纳妾的规矩。正经的纳妾要请官媒上衙门开纳妾文书,若是送个丫头,就要连卖身契和籍契一并送来。谁家办的事儿呀?什么都没有?那你说,这人来了我们屋里,身契却在别人手里,她是听我们的,还是听别人的?”
贾琏这才知道不好。
他道:“既然如此,那,把这丫头配个小子?”
王熙凤白了他一眼,没说话。
这主意,一听就不靠谱。贾琏是什么货色,她会不知道?这两年如果不是正经的差使压着,如果不是这两年来他天天都要去户部衙门,天知道这两年下来,这小媳妇俏寡妇他上手了几个!就是配了小子又如何?她恶心,贾琏本人可不忌讳。
贾琏道:“那,凤儿,你说怎么办?”
“你先告诉我,你收用过她没有?”
贾琏点点头。
王熙凤道:“既然如此,先喂了药,然后送到针线房,做上半年的针线。等这阵风过去了,再放她出去。”
贾琏有些舍不得。
毕竟那丫头是个好颜色。
他往王熙凤的脸上一瞧,心中咯噔一声,连忙道:“好,就这么着。”
贾琏立刻一叠声地吩咐人照做。
晚上的时候,贾琏上来歪缠,王熙凤直接就说累了,让翠翘伺候他。
不提这些烦心事儿,且说外头。
这次庄子之行让王熙凤再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外头的情况很不好。
她搜集了过去二十年的邸报,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然后惊讶地发现,太上皇在位期间,鼓励农桑鼓励开垦良田,直接就造成了官员为了政绩盲目地追求耕地数量,围湖造田填湖造田填泽造田,这种严重破坏水文环境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频繁地展开,导致许多原本风调雨顺的地方变得怕旱又怕涝,而这样的地方,往往也是蝗灾的重灾区。
也就是说,李家村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将这份报告整理出来之后,王熙凤就给林如海写了信。
没错,这种事情,应该是由贾琏写信给林如海的,但是这次秋枫的事情让王熙凤很不高兴。她直接自己写信给林如海,除了把自己整理的报告送去让林如海过目之外,王熙凤还想拜托林如海帮忙找找南面有没有已经度过了适应期的红薯。
当然,她这里也会抓紧时间寻找红薯种。
如果接下来会跟上个副本一样,国朝连续数年闹旱灾蝗灾的话,她现在准备已经有些迟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
不提林如海接到王熙凤的书信之后是如何的懵逼,也不提林如海看完王熙凤的报告之后是如何直接跳了起来,更别说林如海如何跟朝廷联系、如何在江南寻找红薯种。
王熙凤这边倒是很快就找到了红薯种。只是这到手的红薯种完全不是王熙凤想象中的那个样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