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2)
“哥,你想什么呢?赶快吃饭吧,待会一开拍,不知道拍到几点呢......”
助理小赵看见林浪月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入神在想什么,赶忙举手在他眼前摆了摆,担心他因为刚才的表现压力太大。
“别想太多,哥,咱们尽力就行,又不是科班出身,王总也提前打过招呼,导演不会太为难你的,要是真的记不住词,到时候配音就行了呗!你就说1234567。”
“你说什么胡话呢,今天来了多少人,我要是真那么做,就算老金头有十张脸也替我兜不住啊。”
林浪月似乎回过神来,皱着眉对小赵有些不满。
“那哥你看看剧本,把词再背背.......”
小赵看他精神起来了点,开始吃饭了也就不再啰嗦,毕竟这位公子哥比起演戏,吃饱了更重要,要不然怎么给老板交代。
到了下午四点,导演通知重新开拍了,在休息室躲凉快的人们一下子又呼啦啦地涌向摄影棚,林浪月跟着小赵走在前面,突然从后面来了一大群人,围在中间的高大男子大步流星,像是根本没有看到林浪月似的,从他身边跨了过去,好在池兰西那个胖胖的经纪人还回过头打了个招呼:
“亲爱的,休息的还可以吧?”
林浪月微微点头向那经纪人致意,相互笑了笑,才让池兰西和林浪月之间的气氛没那么尴尬。
看着前面的池兰西,林浪月微微眯起眼睛,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好一会儿,说起来这还是自己第一次见到池兰西真人,这个在六年前惊艳了少年心的背影还是那样挺拔、劲瘦,好像真的是从小在昏暗无光的地下赌场长大,有一种干练、桀骜,又始终封闭自己内心的孤独气质。
“果然真人更好看,但是真人凶巴巴的,没有《青葱岁月》里性感......”
助理小赵看着林大公子色眯眯地盯着池兰西,简直要把他衣服都用眼神给扒光了,心里摸不准他要干嘛,赶忙拽住他的胳膊,“哥,你怎么又走神了!”
“没有.......”
“那你别老盯着池兰西,他科班出身,又是大明星,众星捧月,难免心高气傲的用鼻孔看人,你越看他压力越大知道不?”
这个小赵虽然初出茅庐,但情商真是一等一的,几句话就把林浪月拉回了现实,还让自己觉得他说的话有几分道理。
小赵刚大学毕业入了经纪人的行,就被老板王总指派给了林浪月,王总想着这孩子名校毕业、家庭背景殷实,人也聪明能干,没什么歪心眼,和林浪月一是能相处来,二是林浪月身份敏感,很容易被圈里的一些“老油条”助理给利用,再一个王总也有心栽培小赵,毕竟林浪月的资源都是自己亲自跑的,虽然娱乐性不强,但和重要部门关系很密切,能帮助这孩子多积累一些重要人脉,毕竟林浪月迟早也是个“退圈”的主,总不能害的人孩子白忙一场,多少帮衬一点。
小赵人情世故打点的都挺周到,虽然比林浪月大了三岁,但长着个娃娃脸,看上去像个高中生似的。
一开始,林浪月还以为他比自己小,小赵也以为这个大有来头的林浪月应该是哥哥,就礼貌地叫着“哥”,谁知道有一天吃饭,王总笑话他,“他一还没上大学的小屁孩,你怎么还叫他哥哥?”小赵也是挺尴尬,可惜哥哥叫顺嘴了,再加上圈里惯例叫自家老板一声“哥”,差个一两岁也没关系,也就那么叫着了。
“哥,你坐那休息吧,我和导演打个招呼去。”
林浪月点点头,一个人朝自己的椅子走过去,心里却还在想着池兰西那流畅、美好的肩颈线条:
“对了,我等会要给‘暗夜流光’发条微信,说我见到真人池兰西了!”
林浪月自言自语,一边有些兴奋地拿起手机发了几行字过去。
这个“暗夜流光”是林浪月六年前自己在Facebook发表了关于对电影《青葱岁月》评价后的一个月认识的。
当年,突然有一天,林浪月看到一个陌生人评价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池兰西是体验派演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表演准备,我认为《青葱岁月》之后拍不出那种味道有可能是他的准备时间不够造成的,他应该还会超越这部戏的。”
林浪月点进他的主页,除了简单介绍还一看就是假的,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肯定是个“小号”,林浪月以为他是池兰西的理智粉,就与他聊了几句,谁知两人一聊天分外投机,尤其是对于池兰西表演的分析上,暗夜流光总能给出一些截然不同但非常有依据的看法,两人从日常生活、兴趣爱好聊到对电影艺术的看法,以及对《青葱岁月》的理解上,可以说是很投缘,甚至安抚了在英国留学的林浪月,为了跟上暗夜流光的博学和跳跃思维,林浪月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补充对电影、戏剧文学的知识,那些专注的时光支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苦闷生活。
两人唯一的默契就是对双方现实世界的身份闭口不提,两人从未通过电话、视频,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具体在哪里上学,是干什么的也从未问过,更没有见过面,甚至两个人用小号互换了微信后,都不给对方发语音,快六年时间坚持只用文字交流,偶尔聊的兴起,两个人还会用英语互飚灵感。
说实话,两个人一年总共也就聊个七八次。
林浪月看了一眼两个人上一次的聊天记录是两周前,如今又给暗夜发信息,心里有点忐忑,生怕对方说自己幼稚,容易激动什么的,但主要是两人上次聊到“演员与剧中角色差异巨大时会不会适合这部戏”时有不同的看法,林浪月认为剧中角色一定有演员的性格在里面,两者是相像的,但暗夜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通过表演和模仿会产生合二为一的错觉,还说自己天真,容易被戏剧角色诱骗。
但这次自己亲眼见到了池兰西,更坚定了“池兰西的气质与《青葱岁月》是有一致性的”的这个想法,所以想要分享给还未见过演员真人的暗夜,或许会改变他的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