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妤(1/2)
秦郁在栗氏大殿黄钟定衡的消息,三日之内传遍了整座咸阳城。葛谭馆设置话题讨论这一手背后的意义,有人说五千锐士甲若照此完成浑铸,那么全国的军械制造大概都要用到这套衡制,也有人说,河西打通,秦与中原贸易增加,这套衡制必然会在市面流传开,掳走本地“玄武”的好处,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秦郁奸诈,因为,如此谁都无法仗着本地风俗教训他,他自己定自己的规矩,把执行不利的责任全部甩给平栗氏,干净利落,逼得平栗氏和他踩在了一条船上。
是日,冶区南院人山人海。
桃氏的招工进行得如火如荼。
石狐子大早上来帮忙,就见棚子里已堆满竹简,连秦亚、六丫也在协助筛选。
姒妤定下的条件有三个,其一,工龄十年及以上,工籍清白,不得有偷盗记录,其二,所铸合格工件过千,其中剑器过半,其三,必须在两个及以上的矿区做过工程。要求虽严格,来的人却远比预期多,更有不少是试运气的,譬如退役士兵,市里小作坊主人,谈笑之中也有广厦。
院正中的木台摆满了青铜权器,姒妤端坐在案前,一一见人考工,记录成绩。
“姒大哥,这是昨天交进来的,符合条件的十八个人。”石狐子把名单整理好了,拿到姒妤的面前,问道,“我就按照这卷的顺序,一个一个往下念名字吧?”
姒妤道:“好。”
宁婴路过,也看热闹。
从前只有他们为别人做工的份,现如今别人抢着为他们做工,反倒不习惯了。
石狐子清了清嗓子:“荀三!”
茫茫人海中,一位身着蓝绸的男子站出来。姒妤觉得这人气质不凡,心中充满期待,正要开口询问,不料,这人并非荀三,只是默默地侧过身,让开了路。
“我,我在这里。”
另个颤巍巍的醉鬼出现了。
姒妤苦笑着摇摇头。
“《考工记》可背过?”
荀三拍着胸脯,说背过。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是什么?”
荀三笑道:“短剑之齐!”
“那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呢?”
荀三笑道:“戈戟之齐!”
鸦雀无声。
全错。
姒妤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也不知是如何混进来的,又见,石狐子和宁婴的脸已经憋得通红,快忍不住笑的样子,连忙道:“荀先生,你可以走了。”
出师不利。
这时,一声笙音从远处传来。
“姒相师,巧得很呐。”狄允摇着一串铜葫芦笙斗,大摇大摆走来,“今天白工师也在铁工兵室招工,条件和你们一样严格,诏事府今年真是大有作为啊。”
“狄寺工,请坐。”姒妤挥袖行礼,说道,“荀三该不会是你故意派来的吧。”
狄允道:“姒相师不知,在寺工府,不背考工记的陇西老工师有很多,他们不识字,但是光凭掂量,就能比衡器还要精准,他们常喝酒,却能万无一失。”
姒妤道:“恕我寡闻,不过我仍觉得,无论量人还是量物,都应有统一标准。”
石狐子道:“下一位!敏!”
工师敏,正是方才那位蓝绸男子。此人上场,态度恭谨,目光始终平视前方。
敏与诸君行礼,淡定回答道:“姒相师,金有六齐,其中锡金占四分之一,是用于铸造戈戟的比例,锡金占三分之一,是用于铸造剑器的比例,请指教。”
姒妤道:“为什么是这样?”
敏道:“锡所占的比例越大,器物越硬,然而韧性越差。戈戟细长,如果锡金太多,则容易脆断,而剑器是短兵器,相比较于长兵器,可以使用更多的锡金。”
姒妤道:“好,请上前。”
一把短剑被交到敏的手中。
同时,姒妤也拔出敏的佩剑。
“你的剑是铜铁合铸,各占其五,外柔而内刚,不寻常。”姒妤道,“这是我的佩剑,朏朏,请你判断它的合金比例,然后,用这套衡器把它调配出来。”
敏眉间微皱。
在场的笑不出来了。
石狐子问宁婴:“你会吗?”
宁婴一溜烟,走了。
敏的动作很斯文,先是用方升黍谷量取朏朏的体积,而后,用魏国衡器秤取重量,再用红黍铜尺丈量了尺寸,最后,他问姒妤讨来一张白帛,进行精密计算。
“姒相师,我可以开始配金了吗?”
“嗯,请。”
无论周围有多嘈杂,敏旁若无人,仿佛眉间凝的不是汗水,而是千万把剑器。
狄允看见,笑着说道:“不是我自夸,姒相师,汉中的工师品学兼优,一向勤勉,只是那个地方太近巴蜀,留不住人,能铸锻的都更愿意往关中和河西靠拢。”
姒妤考虑到还有很多人排队,于是让敏在旁研究,叫石狐子喊下一位工师。
“下一位!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