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1/2)
交完钱财人去楼空老人自认倒霉不敢声张
老人展示吃完的保健品空瓶子
“只要你相信他们,开始买保健品,你就跌入一个连环骗局。”王先生恨恨的说道。这些保健品推销员通过种种的忽悠,送礼品、打感情牌、发现金,这些做法无非是要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让他们以高额的金钱,购买这些毫无卫生安全保障的“药品”。
“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发些‘药品’小样,这样持续数天后,通过不同的洗脑。就开始大规模收取定金,开始卖药”。王先生边说边拿出了一些“保健品”让笔者看。笔者当场用手机通过二维码查询,但均无查到药品信息。
当笔者问王奶奶有没有被骗去钱财时,王奶奶神色紧张支支吾吾说道,“自己没被骗过,但是有人被骗过”,据王奶奶说他有一个朋友买一种心脏病药,连着听了多天讲座,大概在第8天的时候,那些卖‘药’的说,这是他们最后三天的优惠活动,因为药品数量比较紧张,现在只要交1000元定金,就能买到价值8000元的‘药品’和价值数千元的礼物,过时不候,并且承诺这1000元只是保证金,日后还会逐一返还。“当时很多老伙伴都交了钱,可是第二天,等到的却是人去楼空”王奶奶忐忑的说道。
就在这时,坐在一旁的王先生说道:“我估计我母亲说的就是她自己,回来后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说被骗,因为我们一再强调这本身就是骗局,她顽固的就是不听,只能自认倒霉。”一旁的王奶奶显得有些神色慌乱,连忙说“不是我,真的不是我”。
监管存空白给骗子留了空子
多数“保健品”推销忽悠老人骗取老人钱财
“这种保健品欺骗老人的事情太多了,越来越猖狂,有时候明目张胆的来家里进行推销,可是为什么没人管呢?”王先生很气愤的说。
据笔者了解,目前工商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情况下商家有正规的手续,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销售人员往往是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收集证据非常困难,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
正因为保健品市场存在许多乱象,而且目前的监管存在许多难点和漏洞,业内人士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当然,监管部门职责必不可少,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衔接,联合执法,填补漏洞。同时,应严格规范涉及保健食品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从源头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出口;工商部门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卫生部门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
心理专家:多了解老人的“孤独心理”
儿女应多关心老人不要让老人感到孤独
心理咨询师针对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老人“着魔”保健品的情况做了分析。她说,老人之所以会对保健品“着魔”,首先是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大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的可能是常见病,有的是突发疾病,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起来。而这些所谓的保健品讲座常常夸大其词宣传自己的产品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如何好。为了健康,老人往往容易轻信这些宣传。
对于家中有“着魔”保健品的老人,心理咨询师也给家属支了几招:家人要常回家陪陪老人,多跟老人沟通,讲讲媒体上曝光的买保健品上当的案例。经常提醒老人,这些都不能治病。让老人做一些锻炼或者陪老人一起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健身强体、不生病之本。还可以让老人多看看正规科学的养生讲座,了解正确的养生之道。
而对于王奶奶买“保健品”走火入魔的情况,王奶奶则有不同看法“其实我们就是想多活几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受了一辈子苦,只是不想早早离开。平时跟儿女沟通的也比较少,没有啥共同语言。平时和同龄的老伙伴们聊天,他们都说保健品如何好,我就跟着买了。就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
说到这里王先生显得有些动容,“这也怪我,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母亲的感受。”同时王先生表示,“不是反对母亲买保健品,如果是正规药店买的,自己还很支持,关键是现在老人防备意识薄弱,对自己的钱财能自我做主,形成的认识又十分固执。钱很容易就被骗走了,平常理财经验不足,建议老人增强防范意识,多问问家人,不行就报警。”
张长江一口气说完后感慨地说:“开改几十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也恶化了,人人都成了受害者,连开改的顶层设计者先腐也成了受害人,他的子女被迫移民国外,而他自己因为怕受到清算,虽儿孙满堂死后不敢保存骨灰把它撒进了大海,被人们称谓是‘死无葬生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