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女文青的悠闲生活(一)(2/2)
就连时局的动荡,政权的更迭,外敌的入侵,似乎也没有吓退那些对大上海心怀向往的人们。
此时正值春末,树上嫩芽新退,翠绿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带起阵阵沙沙响声,澄澈的天空中零零散散地飘荡着几朵懒洋洋的白云,阳光伴随着云影投射进树梢的枝叶里,斑驳肆意地洒落在树荫下的草地上。
公园旁边的一座小洋房里,金奇娜抬起头,伸了个懒腰,摘下鼻梁上的近视眼镜,先是甩了甩因为长时间执笔而略显酸痛的右手,接着又活动了几下因为一直伏案低头而有些酸疼的脖颈。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的午后阳光略有些刺眼,使她刚仰起脑袋,便不禁略抬了下手,遮了遮恰好直射进眼里的光芒。
“小姐,要喝点水吗?”
原本正在一旁收拾屋子的中年女佣张妈,看见女主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钢笔,连忙关心地问道。
“恩,好的。”揉了揉眼睛,金奇娜朝着张妈笑了笑,接过了她递给自己的杯子,“张妈,你也别一直忙着擦家具了。还是赶紧休息一下吧,待会儿还要去接咱们家杏贞放学呢!”
“哎,小姐,我就是这劳碌命,闲不住。”张妈不以为然地捶了捶腰,“倒是小姐您可一定得要好好保重身子啊,昨天晚上又赶稿子赶到三更天呢!今天又是连午觉都没睡”
“没办法,杂志社那边催得急啊!”
听着张妈唠唠叨叨的数落,金奇娜摇了摇头,无奈地一笑,“全家人都指望着我这支笔吃饭,如今物价涨得那么厉害,咱们小家小户的,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哟,小姐,瞧您说的,咱们全家算上我这个老妈子在内,也才三口人,能花几个钱啊。”
张妈不以为然撇了撇嘴,“要我说啊,您还是到乡下置办点儿田地,安安生生过日子吧!听说前阵子政府又在搞文字狱,抓了好些个摇笔杆子混饭吃的作家您可要当心点儿啊!”
“瞧你说的,我又不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人,政府抓我干啥?”金奇娜笑着摆了摆手,“好了!帮我弄些点心和热茶过来吧!写了那么久的稿子,人家都有点饿了”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望着窗外那些灯红酒绿的华贵洋楼,西装革履的假洋鬼子,兜售香烟和梨膏糖的落魄小贩,走街串巷的黄包车夫、剃头挑子、擦鞋小童深深呼吸着这充满历史气息的空气,金奇娜不由得感到一阵茫然。
看着眼前这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十里洋场,有谁能想到日军铁蹄下的东北三省黑土地呢?
即使在两年前的“一二八事变”,曾经给这座城市难得地带来了几个月的烽火硝烟,但随着时过境迁,局势再次稳定,作为民国乱世避风港的大上海,似乎又恢复了它往日那种纸醉金迷的畸形繁华。
唉,不管怎么样,比起那些流落在日寇侵占的东北三省,至今生死不知的娘家亲戚,她能够在上海公共租界有一座寓所安身立命,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儿朝夕相伴,也已经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虽然只要等到几年后的全面抗战一爆发,上海这边也就别想再粉饰太平了。
金奇娜,或者说爱新觉罗.奇娜,喝下一口热茶,伸手抹了抹嘴边的糕饼屑
,自嘲地笑了笑。
时间如流水一般,悄然流过不着痕迹。不知不觉之间,她已经来到这个时代一年多了呢。
——很显然,她不是这个民国时代的人,而是来自这个国度百年之后二十一世纪的一缕芳魂。
爱新觉罗.奇娜,这是她这一世附体之人的名字。
从名字上看就可以知道,她这一世是昔日的皇族后裔,事实上也确实是出身于前清郡王之家,出生的时候也算是个格格,只可惜生不逢时——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第二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绵延三个世纪的满清王朝轰然崩塌,奇娜这个郡王家的多罗格格,顿时也是落毛凤凰不如鸡虽然之后在北京掌权的袁世凯及其北洋一系,对满清遗老们还算宽待,至少生命安全还有保障,但铁杆庄稼却是再也没有了。
再加上奇娜她爹在清廷里的地位并不高,人脉也有限,所以等到满清灭亡之后,他就觉得自己待在京城里一方面是没啥进项、坐吃山空,还物价极高,另一方面,民国初年的北京城也不怎么安稳,他们这些“前朝余孽”更是一直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城头变幻大王旗之后,就被挨个儿开刀宰了
于是,这郡王一家就搬回了辽宁省的抚顺老家,这块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的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又称兴京),就在抚顺境内——并且在当地经营起了一些田产和势力。<!--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