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不一样的伦敦(下)(2/2)
接着,他们这一行人总算是来到了马-克-思墓。
王秋原本一直以为,马-克-思墓的位置应该是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因为他依稀记得有一篇叫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文,是恩格斯在海德公园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演讲稿。但真正到了伦敦,他才从旅游手册上得知,在1954年的时候,“阔起来了”的欧洲各国共-产-党-员就集体筹资,把马-克-思墓迁移到了伦敦北区一个叫海格特highgate,意译为高门的公墓里,这附近是个富人区,家家户户都是环境优雅的独栋别墅,到处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显然要比喧闹的海德公园更适合伟人安眠。
虽然坟墓挺气派,可惜访客却十分稀少,总是冷冷清清,因为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在这个墓地看门,向每位访客收取付4英镑的进门费,带相机的还要再加2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贵的坑爹价钱。而那位老太太同时还兜售一些纪念品,譬如马-克-思的肖像画和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等等。
掏钱买了门票进去一看,王秋发现这里面还真是没啥花样。总共就是孤零零地一块墓碑,在墓碑上方雕刻着马-克-思的巨大头像,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及生卒年月,还有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前摆着几束已经干瘪的鲜花,看来是之前的旅客献上的。
于是,众人就向马-克-思的墓碑鞠躬祭拜,献上各自带来的鲜花,而几位政委又举着拳头复述了一番自己的共-产-主-义誓言,也就算是结束了。而出门的时候,那位看门老太太还开心得合不拢嘴——之前平均每天只有几个人前来参观这鬼地方,根本赚不到钱。辛亏今天来了这么一大帮肥羊,总算是收到了几百镑
接下来,当他们再次登上大巴车,来到下一站海德公园之后,就立即被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给震惊了。
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有一个世界闻名的“自由论坛”演讲角,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名人都曾经在此驻足,例如恩格斯就曾经在这里发表过怀念马-克-思的演讲。它还是群众集会和游行的场所,许多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都以此地为出发点或终点,大批警员也只好在此地“加入”游行的行列,维持治安,防止冲突。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片地方也同样热闹非凡。虽然此时的伦敦依然潮湿而又阴冷,但却丝毫没有影响那些演讲者的热情,当王秋他们一行人来到海德公园“自由论坛”演讲角的时候,这地方已经是人山人海,同时举办着二十几场演讲,起码数千人在这边围观和拍照,实在是热闹至极。
由于是在环境嘈杂的公众场合,所以凡是在海德公园演讲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海拔,让自己醒目一些,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些不怎么讲究的家伙,随便站在一个什么东西上,比如自带的小凳子或者啤酒箱子之类,
就唾沫横飞地开讲了;而另一些人则比较讲究,在公园里搭设了附有话筒的演讲台,基本上就跟华盛顿白宫新闻发言人开记者发布会时的那个台子差不多,甚至在背后还拉了宣传海报和投影屏幕。
无论他们给自己准备的演讲设备是好是差,但每个演讲者都有自己的主题,而且一般都是热门话题,要不人家谁会去听他们的废话呢?
在此时的伦敦海德公园“自由论坛”里,有宣讲社-会-主义的激进派学者,有推崇保守主义的顽固派教授,有拿着福音书布道的基督教黑衣牧师,有悲叹自己生活困难、家境凄惨的长期失业者,有抨击金融资本家祸国殃民的工会领袖,还有抗议教育部门提高收费标准的学生领袖
由于水平和话题的不同,有的演讲者身前门庭若市,热闹得好像超市大抢购;有的演讲者面前却一个人也没有,但依然兴致勃勃,自己给自己演说而到这里来的听众们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有不少是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旅游者,有一些手持笔记本和录音笔,专门来听演说的学生,也有一些是来凑热闹的无聊闲人而且听众的位置从来不固定,经常是在这边听一会儿,觉得无聊又跑到另一边。
故而就算你不了解其中内情,只要根据围观听众的数量,就能一眼看出演说者的口才高低。<!--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