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另一个优等生-2(1/2)
二中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每年高考的上线率都远远高出同类学校,而且频频产生高考文理状元。
高考成绩和生源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中出色的升学率吸引了市区和周围县区的中考佼佼者,甚至连外市的学生也会慕名而来。
中考那年,林珏是他们县里的中考状元,他所就读的初中也是县里最好的初中,全县中考前十名有七名是从他们学校产生的。中考结束的那个夏天,印着他们几个学生名字和中考成绩的横幅挂在县里最繁华的街道上,而林珏的名字最为显眼。
林珏从小是优等生,是老师心目中用来训导其他学生的榜样,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的成长轨迹,到了高中也没有改变。
从还在高一时,林珏便已经是全校老师都认识的学生。他是入学摸底考试的第一名,据说在分班的时候,重点班的几个班主任还为林珏究竟分到哪一个班上进行过一番讨论。
如果说林珏在学校有什么不尽人意的地方,无非是他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个性。
中学时代,学生在班上任个什么学生职位,多多少少是和成绩挂钩的。但从高一开始年级排名就没出过前三的林珏却一直没有在班上任职。他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甚至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
只要有课余时间,他全是留在教室或者去图书馆自习,晚自习也是在教学楼要熄灯的时候才离开教室。
这样的他,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无非是只会死读呆子。但在应试教育的时代,死读书能换来赏心悦目的成绩,一路保持平稳就能考上非常理想的大学,这对他来说没什么不好,老师也是喜闻乐见——谁都希望自己手下教出高考状元来。
更何况,林珏从小没有爸爸,妈妈辛苦将他拉扯长大。他考上二中以后,寄住在姨妈家里,每天早上帮忙姨妈买早餐。这样悲悯的先天,加上勤奋的后天,足以被人带着同情来称赞。大家都会想到,这样的他,没有办法像普通的学生一样,把多余的精力花在不是学习的地方。
总而言之,他是惹人注意的、值得同情、受人尊敬的,就算是不喜欢他的人,也不会讨厌他。
补课期间,时间比较自由,晚自修几乎都是自习,不安排讲课。
林珏因为做不出一道竞赛题,翻看了答案也不能完全理解,便拉开椅子、抱上书本溜出了教室,去往走廊尽头的学生辅导室。
那里有值班的各科老师,不管是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老师们都会欣然为前来求教的学生解答。
林珏敲门入内时,老师们都不惊讶——他是辅导室的常客。
他找的是物理老师,也是他们班的班主任。
“有问题?”彼时何明娟正在和同事闲聊,手里握着一抓瓜子嗑着,看到他把寻觅的目光落到自己的身上,又从旁边的一大袋零食里拣出两颗太妃糖。
林珏挠挠头发,答道:“嗯,有一题。”
“吃糖。”何明娟把太妃糖塞到学生的手里,瓜子放到桌上,拉开椅子坐下,“是竞赛题。”
“嗯,答案都有点看不懂。”林珏的声音不自觉地变低。
她看了看,带着宽慰的语气,道:“没关系,这在大物里也是有中等难度的。啊,你先坐吧,吃糖。”
他在一旁坐下,把手里的两颗太妃糖握了握,拿出一颗,拧开糖纸的时候,动作很慢。
等何明娟看题目时,他低头端量手里的太妃糖,红色的包装,还写着祝福类型的金色字眼,原来是喜糖。
“嗯,是这样。”何明娟有了思路,对林珏招招手示意他
坐近一些,开始给他讲题。
林珏听班主任讲题的过程中,辅导室的其他老师还在继续着他没有来之前的话题,谈论着喜糖的来历,的确是学校有老师要结婚。
“没有想到他们还是摆喜酒的?我们那儿,二婚就不宴请宾客了。”生物老师有着非常明显的北方口音。
“什么你们那边?很多地方都不摆酒。我们这里也是不摆的,不过他们比较特别吧,呵呵,章老师还是蛮高调的。”回答的那位老师,语气里带着令人捉摸不透的玩味。
原先想不明白的题目,在经过老师的提点以后,林珏很快茅塞顿开,甚至听到一半时就已经知道自己先前的思维错在哪里,也明白了如何解答。
可是他没有中断何明娟的讲解,到了最后,他给了老师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感激地笑道:“明白了,谢谢老师。”
“不客气。”何明娟把书本推到了他的面前,十指交叉放着,问道,“你好像报了好几门竞赛,物理和数学,化学报了吗?”
林珏摇摇头,说:“没有,时间太紧了。”
“你没报化学?”还在旁边聊天的化学老师突然失望地叫了起来。
他赧然笑笑,答说:“化学最不擅长了。”
“不擅长你还考九十七分?”化学老师撇撇嘴,故意做出遭到遗弃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