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必然的趋势(2/2)
难道是胡人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彪悍无比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大家知道,胡人在北方,汉人在南方。
因此,胡人与汉人相比,没有温和的气候,没有优越的生存环境。
汉人所生活的中原地区,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非常温和,资源丰富,适合于农业,为这一地区的人民提供了丰衣足食的优越条件。
这对生活于寒冷地区、整天为食物奔波的胡人们,提供了入侵的原始动力。
而足有地区的老百姓,所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丝毫不想到北方去享受寒冷。
中原地区,特产丰富,农业所得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充分的食物和衣着保证,这也让汉人对只适合于放牧牛羊的北方地区,没有一丝的兴趣。
所以,通常情况下,汉人不会主动进攻北方胡人,除非是自卫反击。
胡人好骑射,汉人不尚武,————这也是错的。
胡人好骑射,是情非得已。
骑马,是为了更好地牧牛、羊、马,射箭,是为了获得野外的野兽以补充食物,以及获得一些兽皮以取暖。
汉人同样尚武。
中国人都知道,楚国人、吴国人、越国人,他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向中原地区发动武力扩张的南方民族。
秦国人以武力统一六国,汉朝人击败匈奴,军事实力扩张至中亚地区,唐朝人以文武双全,雄居于亚洲东方,军事实力扩张至中亚、外蒙古、朝鲜地区,这从另一个方面,驳斥了汉人不尚武的谣言。
汉人的武力,在正常情况下,远比胡人强大得多。
汉朝人所说的,汉人与匈奴人对比,身体上要比他们强壮,武器上也远比他们先进,弓箭也远比他们锐利。
但结果,却让胡人得出汉人不尚武的结论,所以作者菌还是很郁闷,毕竟不管怎么样,这种结论都让汉人感觉非常气愤的。
包括一样的道理,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相比,是一个不尚武的民族吗。
胡人尚武,我们很好解释,一方面是基于取得食物资源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北方地区对食物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导致胡人们为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而武力相向,形成了尚武风俗。
汉人为何在古代中国普遍人人尚武,近代却不尚武呢,——是因为中国从古代向近代起来,家族统治的政治艺术与相对应的文化愚民体系日益完善,让统治者有更好的组织以及在思想上的支持,达到控制人民的目的。
当统治者能够达到以家族王朝的政权能越来越好地控制人民的时候,这个政权就会想方设法地向统治下的老百姓灌输其政权的合法性,向人民灌输逆来顺受是一种传统美德,并从政治上、思想上规劝老百姓应该抛弃尚武风气,改尚文风气以加入科举制,告诉老百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朝登堂拜相是何等的豪气。
汉人越尚文,统治者的宝座就坐得越稳,自我感觉越有霸气,晚上睡觉越有安全感,统治政策越能为统治者谋取利益。
一句话,汉人被自己的统治者限制住了自己的拳头,成了只知之乎者也,视军人为粗人,视从军者为不务正业。
再来看北方的胡人部落产生胡人首领的方法。
有世袭,有武力夺取。
这两种方式,都充满了血腥的屠杀与掠夺。
即使是世袭,也主要在某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内产生首领,继而同时成为其它弱小胡人部落的首领。
而更多的是靠武力夺取,战刀话事,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
一个首领死了,他们儿子、孙子们,包括旁系亲属们,立马展开大规模的血腥混战,非战败其它亲属不可,不然就登不上最高宝座。
武力夺取,就如铁木真年少时父亲死亡,自己家族的首领地位马上被部落内的其它非亲属武力夺取。
铁木真成年后,同样依靠自己创建的强大武力强行夺取部落首领的地位。
可以说,胡人首领地位的取得与巩固,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一切只有两个字可言,那就是“武力”二字。
北方胡人,因为食物、衣物的需要,依靠着胡人各部落之间自相残杀练就的强大武力,不断地向南运动,妄图从中原汉人社会中获利,甚至统治中原汉人,从中奴役中原人民获取富庶的农业文明地区的财富,满足自己的生存,以及享乐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汉朝、唐朝时期,胡人们屡次进入中原,却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或者说功到垂成。
原因是这一时期的中原老百姓,尚武风气尚未完全消泯,而统治者在唐朝时,才开始实行科举制,却还没有达到铲除民间尚武风气所需的必要条件。
到了两宋时期,站在唐朝人肩膀上的赵家王朝,从科举制里看得比李家更深奥、更深远,而明朝的朱家,则更是推陈出新,用明相同结局却截然相反的历史。
胡人追逐中原的财富和优越的生存条件,进入中原后,面对巨大的财富和优越的生存条件的诱惑,作为带领胡人部落进入中原的胡人首领,心里贪婪的念头,不由然地就变得超级大了:如果,能将这一巨大财富和优越的生存条件世世代代都为本人所有,并由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该是自己人生多大的满足和辉煌啊~~~
所以,铁木真时期的比较民主的那达慕大会的推选制度,在忽必烈时期只成了一纸文件而已;努尔哈赤时期比较民主的化的倒退吧,大家说呢。
……
……
……
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