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2)
明王元禄的正妃白杨提氏是前任国子监祭酒白杨提淳化的长女,家学渊源满腹诗书,虽然颜色稍逊但深受明王尊敬。
国子监隶属太常寺,是教授官僚及庶人子弟读书的地方,长官为祭酒从三品,次官为司业从四品下,另有丞一人从六品下管理学业成绩,主簿一人从七品下负责文书簿籍和掌管印鉴。
国子监分设六馆,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律学馆、书学馆和算学馆,每馆都设有博士和助教各一名,行实际教导之职。
其中,国子馆招收三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入学,太学馆招收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入学,四门馆招收七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入学,而剩下的律学馆、书学馆和算学馆则招收八品以下官僚子弟及庶人中俊秀子弟入学。
国子馆、太学馆和四门馆以儒学九经为主,按文字多少分为大经、中经、小经三类,《礼记》、《左传》学三年,《诗》、《周礼》、《仪礼》、《易经》学二年,《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学一年半,《论语》、《孝经》学一年,大经、中经分班必修,小经则为选修,《论语》、《孝经》为公共必修,除学儒之外,还要学习书法和各项礼仪,学习年限为九年,旬、月、季、岁皆有考试,考试方式为试读帖经和试讲两种,已经通过二经或三经的学生考试合格可参加科举考试,愿意留监者可以升进,四门学生可升补太学生,太学生可升补国子学生,若品德不好不听教导、旷课太多或者连续三年考下等则会被退学。
律学馆以学律令为主,目的是培养熟识律令的官员,学习年限为六年;书学馆以学五经、说文、字林为主,学习年限为九年;算学馆则以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缀术》、《缉古算经》的“算学”为主,学习年限也为九年。
除国子监六学之外,还有归东宫直辖的崇文馆和归门下省直辖的弘文馆并称的“二馆”,二馆只招收皇帝、太后、皇后亲眷和丞相等高级官员的子弟,而且与招收官员子弟动辄数百人的国子监不同,二馆仅限五十人,并非皇族贵胄就一定都能入学。
明王元禄迎娶国子监祭酒的长女,其用意也是为了拉拢朝中官员子弟,所以明王跟王妃十分恩爱。
王妃与明王婚后育有三女,然而均早夭,之后终于生了一子,却因为产后血崩红颜早逝。
王妃薨逝,其子尚幼,明王为了爱子便娶了王妃的妹妹小白杨提氏为续弦,小白杨提氏为明王生了两女,迫于生子压力只能同意明王纳侧妃。
明王侧妃是吏部尚书大莫干将臣的庶出小女儿,吏部尚书官居正三品,又掌管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是朝中的实权人物,所以侧妃大莫干氏虽然是庶出却十分骄横,时时与小白杨提氏争长短,后来生了儿子之后更是不把小白杨提氏放在眼里,屡次想要找机会让明王废了小白杨提氏。
小白杨提氏也不是好欺负的,她眼看侧妃母以子贵恃宠而骄,便干脆为明王广纳姬妾,还特意从江南买了很多年轻美丽的舞姬来充实府中伎乐,乐得明王一连宠幸了好几个舞姬,府中侍妾多达十几位。
这些年轻的姬妾很为小白杨提氏争气,很快就为明王开枝散叶添丁进口,儿子女儿生了一大堆,气得侧妃大莫干氏干瞪眼。
侧妃大莫干氏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既然儿子不值钱,那就培养儿子成为合格的继承人,私下为儿子请了最好的先生开蒙,进入皇族小学之后更是私下贿赂博士多照顾,誓要比嫡长子更优秀。
小白杨提氏虽然没有姐姐满腹诗书,但到底也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她的见识比侧妃大莫干氏高一筹。
大兴的江山是先帝元弘和两个儿子元禧、元禄一起打下来的,后来长子元禧坐了江山,次子元禄封了明王却仍然手握重兵,成了元禧心中的一根刺。
白杨提氏所生的嫡长子元珝已经被封为嘉陵郡王,被太子从皇族小学选进了东宫直辖的崇文馆,元禧这是要把明王的嫡长子放在太子的眼皮子底下看守,不然他们可以选择门下省的弘文馆进学。
小白杨提氏后半辈子就指望元珝了,她不能让元珝出意外,不然就便宜了侧妃的儿子,所以她特意叮嘱元珝不要表露锋芒,要刻意顺从太子,不要成为太子的威胁。
小白杨提氏韬光养晦,大莫干氏鸡飞狗跳,一面督促儿子读书上进,一面还要打压府中姬妾的儿子。
明王被大莫干氏闹得天天脑仁疼,干脆睡在自己房间,那个姬妾都不临幸,寂寞了就找教坊女子来解个闷,落得清静。
教坊中有位善谈箜篌的乐伎李兰薰,温柔沉静善解人意,最得明王欢心,明王召幸她的次数多了,居然就怀了身孕。
李兰薰知道明王府中的情况,她知道自己身份低微斗不过府中侧妃和侍妾,便让明王帮忙以回乡探亲的名义去乡下安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