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贫困农家子 六(1/2)
拥挤的绿皮火车上,林雅左手牵着全身上下打扮一新的小平安, 右手里提着的是一个竹编行李箱。
现在在农忙季节接近尾声, 前往南市的火车上的人还不少, 好在还有座位,林雅找到母子两人的座位坐下,把行李箱挨着脚边放好再把小平安揽到了膝头。
小平安这几天还是没有开口说话, 但是一直乖乖的跟着林雅,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特别招人疼。
林雅那天也有带着平安去县里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 现在的医疗水平还没有后世那么先进,除了孩子太瘦营养不良以外,也并没有检查出来什么。
林雅没有从医生嘴中确定小平安到底有没有自闭症忧郁症这些病情, 只得到了小家伙的嗓子表面上观察是没有问题的结论。
本来事先就把这回的医院检查当做带着小家伙做一个常规体检的林雅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笨办法来慢慢的引导自家儿子。
“大妹子也是南市的人吗?这是带着儿子回娘家呀?”
这个时代的陌生人之间都挺热情的,林雅抱着儿子坐下没多久, 还在留意这个时代的绿皮火车内部构造, 就听见了对面大概三十多岁的女人的招呼声。
“嗯, 带儿子回家见见他外婆。”
对面坐的是一男一女, 看起来就是一起的,两人现在的目光都放在林雅母子身上, 他们的穿着和林雅母子差不多,应该属于家中经济情况不怎么样的。
独自带着儿子,这个时代法制也还没有后世严明, 林雅防范之心稍强, 对于这大嫂的招呼, 礼貌回复却没过多透漏自己的信息,双方一来一往的闲聊着,林雅偶尔不着痕迹打探一下对方或者南市的信息,旁边听见她们所说内容的人也会插几句。
等到次日上午,火车到站前林雅已经从座位周边的婶子大妈大姐门嘴里知道了很多南市相关的信息。
杏沟村偏僻闭塞,报纸什么的只有村支书等人才有 ,原身这几年一直在乡下,受到打击之后对于外界的信息更加不感兴趣,林雅从原身的记忆里几乎找不到多少关于现在发达一些城市的情况。
一路打探,林雅感觉还好,目前最艰难的那几年已经过去,南市里比杏沟村那个落后的小乡村发达多了。
对照历史时间表要不了三年就要恢复高考了,高考恢复之后就是改革开放了,国家形式会越来越好。
林雅在杏沟村体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就放弃了继续下去的打算,主要是一直呆在杏沟村务农也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忙翻天的做农活以外,连陪伴小平安的时间都没有。
林雅在来到这里的第二天就找出了原身压在箱底的纸笔按照记忆给原身的娘家人写了信,托村里的邮寄渠道给寄了出去。
原本林雅准备先在杏沟村多呆一两天的,但是胡翠花的骂功太强。
林雅当天带着小平安从县里回去迎接她们母子的就是全家人的噤若寒蝉和站在院门口的胡翠花的破口大骂。
从原身的记忆中看到的胡翠花最开始同样脾气彪悍爱吵骂家人,但是并没有现在严重,原身三年的任骂任怨早已经让胡翠花养成了习惯。
借由张国强托梦的名义能够让张家对于林雅陡然关爱起小平安的行为不太过惊诧,但是却不能让张家人改变一直以来的家庭相处模式。
胡翠花在动荡的年代嫁到了张家,为人又精明,嫁到张家后就是当家人,她脾气自来大,几十年家里男人孩子都没有反逆她的,除了当过兵在外面涨了见识的大儿子和她最偏心的小儿子有些话语权外,家里事情都是她拿主意,家中的事情几乎没有人能翻过她去。
胡翠花没读过书生于乡村嫁于乡村,不管是骂起乡邻还是家里的男人孩子,嘴里都是典型的村骂,什么词儿都用的上,儿子娶了媳妇,骂起儿媳妇来当然还是一样。
林雅这个自认为情商还可以又当过五十年太后的人面对胡翠花这样的胡搅蛮缠般的村骂也是没有什么很有效的办法。
林雅做不到和胡翠花对骂,骂不赢不说,现在这时候虽然没有古代封建,敢公然和婆婆对骂的儿媳,说不定还是要被拉出去批|斗的。
林雅听胡翠花骂的太难听,就用自己当过太后的皇室威严让胡翠花暂时闭嘴,胡翠花经过了动荡的年代,原身又在她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六年多,气势这东西也只能震慑住胡翠花一时半刻,当儿媳妇的平和的同她讲她不认同的道理,在她耳中就都是屁话。
胡翠花心里,农村人都是土里刨食的命,当媳妇的敢偷懒不去挣工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翻了天,只嘴上骂骂修理修理已经是最仁慈的了。
更何况胡翠花的心里大家长的权威不容挑战,更不容儿媳妇挑战,林雅敢淡定的和她讲道理就是忤逆。
这是观念问题,不可调和。
林雅做不到和农妇对骂,也没打算用自己几世积累的身手和经验来修理胡翠花。
张家人虽然在胡翠花的臭脾气的压迫下生活,家里的氛围却也没有很差,张家一大家子在胡翠花的震慑下还是较为团结的。
胡翠花能在艰难的岁月里平安拉扯大六个儿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胡翠花彪悍、有普通人的精明又护犊子,在胡翠花的护持下除了长子张国强和幼子战国卫以外,其他孩子在家里的脾气都有些懦弱,但是却都挺孝顺,家里内部矛盾较少。
农人该起早贪黑的干活是胡翠花多年的生活宗旨,勤快才能少饿肚子,除了要求家中人勤快劳作以外,胡翠花自己也从来没有偷过懒。
原身比家里人干活更多更重,都是她自愿的,并没有人故意要求她,只不过没有阻拦她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