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于槿生了个女儿(1/2)
学校对宿舍的供水管道进行了改造,每层楼的洗澡间有24小时热水供应,但是要刷水卡,用开水瓶打热水在一楼就可以进行,不用跑老远的路,当然也要用水卡。睡觉前洗个热水澡还是挺惬意的,身体解了乏,人一放松,问题来了,往往忘了取水卡,想起来再去,也不知经过了几人,卡是没了。水卡不记名,不挂失,丢了只好再买。都是研究生了,但很少有拾金不昧的,捡水卡就如捡钱,可以继续再用,心安理得。只是不够警醒的大桓老在丢卡,一张卡50元,用了十元就拜拜了,非常心疼,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败在这里了。
学校开始实行一卡通,一张卡可以去食堂消费,上图书馆,使用校园网,多卡合一,方便了很多。但在申请新卡时候,把大桓给漏了,博士里面就他没领到新卡。只好放下实验,去学校的职能部门去查询,追根溯源是化院在上报名单时少了于大桓的个人信息,也不知是哪位马大哈操作的。从院里开证明,再到各办事窗口转一圈,才成功领卡,各机关里的老爷太太们态度有好有坏,领教了。在办卡时候碰到了大学时候分析化学老师,老系主任,他已经退休了。
以前图书馆经常去,这时去的比较少了,老在抱怨专业方面的新书少,学校也慢慢添置了。常常是抱一堆书回来,也不怎么看,历史类的还可以翻翻,专业,前人智慧的结晶,一时半会也用不上,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大桓就是那个徒劳的搬运工。学校原来有两个图书馆,老馆和新馆,这座大型的综合图书馆建成后,九层大楼,蔚为壮观。新图书馆夏冬两季都开有空调,是学生上自习的宝地,各阅览室很少有人借阅书籍,都在忙手头上的考级、考证、考研和期末考试复习,学习都很功利。这个图书馆建了五六年,网友石头从进校就看到在修图书馆,结果到大学毕业都没等到它的落成。新图书馆是一个集“借、阅、藏、学、研”于一体的文献资源中心和自主学习中心,采用“大流通、大阅览、大咨询、大服务”和“一卡通”的运行管理模式,既重视学习空间的构建,也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一座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新型图书馆。
二妹于槿婚后跟着张军一起去了江苏泰州,张军是业务员,可能地方小,做起事来反而不如以前在苏州、上海那样节节上升。于槿做过销售、培训、文秘,都没有做长,一两个月后,就发现怀孕了,妊娠反应明显,整天哇哇吐。张军忙得焦头烂额,后来把于槿送回老家了。于槿跟着母亲生活了四五个月,到月份大了才回公婆家待产。这段时间,母亲还是很尽心地照料她,母亲有时也要下地种田,忙里忙外的。农民家庭,卫生习惯比较随意,而于槿比较讲究。母亲有时劳累一天,于槿跟少奶奶似的,横草不动,竖草不拿,都指望着妈妈来做。母亲后来回忆起来,有些抱怨,当然自己养的自己疼。
大型医药外包企业药智康在省城建立了研发基地,大批熟人要从上海自愿迁徙过来,其中就有同学武棠和师弟林红阳。武棠是外省人,在公司也干了两三年,迁过来时候,总公司承诺待遇不变,省城跟上海的物价和生活水平没得比,赚的钱更耐花了。林红阳找了学校侧门口的一个居民区,三室一厅的房子,跟一起去药智康的老同事搭伙。武棠和林红阳一起请大家吃饭,没有叫韩老师。武棠新交了个女朋友,小个子,皮肤白,两人正如胶似漆。
抵达武汉之前,他让大桓帮他找一套两室一厅,价位要合理,房子格局不能太小,位置要离主干道不太远,方便上下班坐班车,准备他妈和女朋友一起住。大桓找了家房产中介,登记交了一百块钱,合适的房源倒是有。理工大学旁边的小区,有一套房子挂着,跟房东联系好几次,在小区外停留,结果是看不到房,最后房东说,留给亲戚住了,不租了。
在老城区有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挺宽敞的,八十多平,价格也不贵,1500元一个月,家电有些旧,但还够用。大桓就觉得还可以,商量武棠,他让大桓拍几张照片过去,大桓一直用的是诺基亚的直板机,没有拍照功能,让中介公司的小姑娘帮着弄。武棠有些犹豫,觉得房子旧了些。大桓认为性价比还可以,再说自己实在没功夫天天帮他跑这屁事,就劝他住下算了,他也就答应了。中介公司让大桓交了五百元的押金,自己垫出来的。武棠还托了其他人在找,民族大学附近的一套房子,他似乎更中意一些,第二天就让大桓把订下的老房子取消掉。大桓跑到中介公司去吵,讨还押金,言语上还起了争执,押金倒是要回来了,弄得人很疲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