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忙碌的新年(1/2)
于槿出嫁那天是个大日子,小队里就还有另一家出嫁的,乡下路窄,不好让车,她的未来公公一路调研,为此先做好预案。前一天客人就陆续到了,请了父亲生前好友吴家老大做知宾。因为年初出过丧,在自己家出嫁有些忌讳,也就借叔叔家的厢房作为闺房。叔叔家的房子是建了二三十年的瓦房,在一溜楼房中显得很矮小、破旧。母亲娘家的女客晚上都住在村尾的一个堂姨家,她家条件好。
也不知道是熬夜打麻将弄疲倦了,还是对大桓家安排不周有怨气,几个舅妈睡在房里,母亲叫了几次,都不见人出来。第一巡酒,舅舅家要坐主位,第二巡酒,称为百家宴,主要是搭了情的邻居们,数量庞大,开过两巡酒,才好发亲。妹夫家离这还是有些远的,发亲不能太晚。母亲很焦躁,几个舅妈梳洗好了,过来入座,迟了一会,不算大事故。妹夫张军的朋友多,特别能闹腾,本来叫门要给红包的,他们一群人把门板卸了,直接往里冲,里面人那拦得住。大桓和大根两人挽着于槿一直走到街尽头,送上了车,这对黄金搭档送了四回嫁。小舅妈谁要找车送她们回县里,言外之意搭公汽不方便,也太跌份。大桓忙去张罗,给了面包车司机两百,送舅妈们回去。几个远房的姑姑和堂姐在议论,说大桓懂事了,家里的担子都能帮着挑了,就等博士毕业了,死去的老头得福气。
三天回门,顺便接于槿夫妇过来吃年饭。去张军家,要过渡,他家在大河以南,没有顺路的车,半路上表弟邹杰等着,用摩托车带着大桓、大根过河。返回时候,张军骑着摩托车带着于槿。张军喜欢打麻将,大桓跟他同一次桌,就要送几百,后来高挂免战牌,再也不凑角了。
县城的几个舅舅每年吃年饭,东家来西家往,费时费力,到这年一合计,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在县城的酒店里摆上三大桌,把沾亲带故的叔伯兄弟和各家老婆和娃都带上,热热闹闹吃个团圆饭。远房一位做服装生意的堂舅有辆大面包车,把留守在老家的几户人家接到城里,也叫上了大桓,他是仅有的外甥身份入席的,也不知是不是小舅的安排。公门面子大,王雷父亲去世后,就以小舅居首。这次还有远在江浙的教授堂舅返乡在座,有暇大桓还想向他请教。大桓跟表弟们坐一起,这桌吃得热闹,而主桌喝得热闹。大桓想去敬酒,但对自己嗓门没信心,怕说了几句,长辈们听不清,尴尬,就放弃了。酒席散了,教授堂舅要回亲弟弟家,同路。大桓倒是跟他聊得很欢畅,看了很多文献,视野也开了,从论坛上听说过很多化学界的段子和掌故。就这样泛泛聊着,不涉及具体实验,显得大桓很有知识。这么高兴的日子,大桓没有去叫苦。再说堂舅当时让你去跟院长,现在再抱怨导师,那怪谁呢?
大年初一是个热闹的日子,因为父亲在去年去世,为了缅怀他,亲戚朋友们都会在这一天上门吊唁,称为清香。客人上门放鞭,主家又要招待吃喝,又要给烟,图的是个虚热闹。家境好一点的人家都是请的专业厨师一条龙服务,大桓家不跟形势,家里几个妇女在厨房里忙,切了几盘卤菜,弄点鱼肉,炒些新鲜时蔬,开流水席,客人凑齐了入座。别人家给的烟,好一点的是40一包的,差一点的是20一包,大桓家给的是9元一包,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抽。
父亲生前人缘很好,熟悉不熟悉的人接踵上门,很多都是扛着一个大烟花。来帮忙的堂叔觉得大桓穿着家居常服不妥,孝子要有孝子的样子,搞套白色孝服穿着。大桓的老同学、老朋友都渐渐混成了路人,早早登门的就一个知朋,帮着迎客。初中学校也派人来了,放了架鞭,给了两百元钱,一大瓶油,一袋米。母亲的娘家一下子涌来了十多人,因为邻村还有一家要走,小舅一声招呼,把人都带走了,减轻厨房里的压力。奶奶的娘家人初三才到,老一辈凋谢了,下一代人隔得有点远,难得来一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