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盗皇陵 > 便是假的又怎样

便是假的又怎样(1/2)

目录

“你说,陪那孙三小姐去观音庙的公子,正是那孙元?”李昀问元宝。

元宝点头回答:“没错,正是那孙元。”

李昀点点头:“既然真是他,那你准备把他带回来审问么。”

元宝叹了一口气:“这恐怕不太行了,那孙元如今卧病在床许多天了,据孙府伺候他的丫鬟说,孙元已经瘫在一处,根本起不了床了。”

李昀皱眉:“是真是假?”

元宝无奈的摊在椅子里喝茶:“是真的,这孙元是在孙三小姐死了之后便病了,请了许多大夫都没什么用,看来是快不经事了。”

李昀叹口气:“若这是真的,那这条线便是断了。”

元宝想了想:“最近你身边多了什么人么?可疑之人,你仔细想想。”

李昀想了想:“没有,都是自己人而已。”

元宝点点头:“知晓了。”

此时门徒走过来说晟州知府大人的丫头来了,元宝皱眉:“不是那位百草丫头罢。”

百草哪里都好,就是喜欢哭的毛病怎么也改不了,在京城的时候自己就怕的不行,这来晟州了不会还要他听着罢。

李昀笑他:“我家百草虽然爱哭鼻子,总归也是个好姑娘,说不定是来给我送吃的,你这里的厨子做菜真的不太行。”

元宝哼了一声:“是你跟御史大人学的嘴巴叼了。”

李昀想到苏祈,不说话了。

门徒说是个叫做秋梨儿的丫头。元宝舒了一口气:“快请,快请。”

秋梨儿走进门看见元宝,先给他行了礼:“拜见大人。”然后给李昀带了一盒糕点小吃,李昀眉开眼笑的打开盖子吃了起来。

元宝打量秋梨儿,怎么觉得这女子变得漂亮许多,笑道:“几日不见,秋小姐别来无恙。”

秋梨儿回道:“拖大人的福,从京城赶回来一路顺畅。”

元宝点点头,看向秋梨儿身上的水蓝色衣裳,不出声,秋梨儿顺着他的眼睛往自己身上瞧:“大人……这是在瞧什么?”

元宝愣了一下,然后笑道:“鸳鸯锦绣寄相思,可怜未老满白发。秋小姐这裙子上绣的鸳鸯很是漂亮,却非交颈而卧,而是往相反的方向飞去,像是离别,有些苦意。”

李昀听罢,看了一眼秋梨儿身上那件裙子,随即拿起一块糕点又狼吞虎咽去了。

秋梨儿听罢笑了笑:“不过是无聊的时候自己绣着玩的。”

元宝点点头:“怕是这京城的秀娘都没有这样的手艺,没想到秋小姐如此秀外慧中。”

李昀哼道:“秋梨儿以往假小子一般,现在终于变的有些女人味了,你就别寒颤她了。”

看着秋梨儿向后院走去的背影,元宝对李昀道:“秋小姐是几时到你府里的?”

李昀吃着一块松糕:“不记得了。”

元宝看着李昀:“你回来晟州没多少日子,怎么就不记得了?”

李昀吃着糕点不再说话。

元宝皱眉:“你是不是有什么线索?”李昀还是不吱声。

元宝道:“李昀,这是两条人命,你是朝廷官员,可知道犯了命案的下场是什么么?”

李昀看着元宝:“我只是有些不相信。”

元宝叹了一口气,出了门叫来崔二:“你帮我查一查,秋梨儿回来的时候,可是有什么异常没有。”

崔二惊讶:“秋小姐?”

元宝点点头:“总觉得她这次回来,有些不对劲,前些日子为了追查霍严仕的下落封锁了整个京城,秋梨儿怎么从京城出来的,以及她这一路都做了什么,都要详细查一查。”

崔二点点头。

元宝转过身,看见李昀站在身后,道:“虽说你和秋小姐是挚友,但人命关天,又关系你自己的命,你想阻止我么?”

李昀摇摇头,只是对他说:“还记得尹正的案子么?那时公堂之上,尹封氏一口咬定是我杀了那知县县衙尹正,那时我不过是个字督使,去知县县衙拜会尹正,当日那座宅子最少一年没人住过,内院的加上门房总共就见到两个人,那时我说过,一个是这位圆旺,另一位,应该是杀人凶手。”

元宝道:“好端端的干嘛扯着么远……你是说?”元宝一惊。

李昀低头看着地面:“那日我只瞥见那人穿着淡色花裙,以为是侍女,但那女子太过自信,觉着自己伪装的很好,却忘了她常年挖土,手指上留下的疤痕。”

“你是说那侍女是秋梨儿?这……她从那时候就开始陷害与你?这,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元宝记得这秋梨儿和李昀是同乡,又是曾经上山下土的交情,秋梨儿虽然不像女儿家温存,却有些男孩子的爽朗,很是讨人喜欢,真是万万没想到。

李昀道:“我本不愿相信,那时候秋梨儿不在京城,只肯相信是碰巧罢了,但那双手我总是记得,后来我又犯了那金钗之案,又是秋梨儿上堂作证,我虽难过,也只愿意相信是她弟弟秋韶被关起来她不得已,可是,如今……”说到此时李昀说不下去了。

元宝道:“那你当时为何不命崔二去查她?”

李昀看着元宝:“李昀这辈子大部分都与黄土为伴,见的人少,愿意与我成为朋友的更少,查不出什么,我对不起我的朋友,查出了什么,我就没了这个朋友,你说,要是你,你查还是不查?”

元宝上下打量着李昀:“真没想到,你还挺大公无私的,你可知道若这两条命案真是她陷害与你,而你明知有线索却不查,你死的有多冤枉么?”

李昀苦涩的笑了:“这不是有你呢么,你来查,我心里会好受些。”

随即看向窗外的杜若花,嘴角噙了一抹笑容:“何况我还不想死,我这辈子一定要活得长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