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们好(1/2)
开元十一年, 五月十三,在比往年推迟了十几天之后,李馥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阔别两年的景龙观。
换了看守的人, 尽职尽责的杨将军还没有兴趣旁观万安公主和各位真人们讨论道法的过程,所以李馥得以和往年一样,先检验过这段时间以来, 景龙观各项项目的进展。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 去年一年, 正是道门和商盟, 随着朝廷基建和括隐的脚步, 将触手从长安延伸出去的一年。而李馥一直没放松过对这方面的遥控, 她自然知道, 接受过新道门思想改造的道士们,在括隐和帮助商盟立足的过程中, 都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尤其是,随着大姐和二姐回到长安,将义学和蓝翔的事分别接手之后, 李馥发现自己完全可以专心在道门的改造上下工夫。她这次出宫,主要就是为了做这件事。
“上次说, 道医加演剧团的模式在别的地方也进行得很顺利, 最近情况怎么样?各地道门里, 愿意加入的多吗?”李馥问卢齐物。
李馥说的,就是景龙观在借着这次机会,将新道门的理念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进程。
一直以来, 卢齐物对于向长安城之外的地方推广真正的修行道理一事都十分上心。早在李馥没有提出这些事之前,他就已经尝试过将长安城的道友们往外派,以及招揽外地德高望重的道门前辈,来京城交流讲法。
正因为前期已经做过这些准备工作,当商盟准备扩张的时候,李馥除了让他们找上朝廷,跟上朝廷括隐和基建的脚步,还惦记起了道门的人手。
外地人在本地人面前总是特别显眼,别管你的用意如何,要是一开始就没人听你吆喝,那一切都是白搭。
尤其是外头来的商人,哪怕商盟的目的就是办学、推广农具、吸收人力搞建设,如果有本地特产也倒腾一下卖出去,但是这么好的事,本地人就更不愿意相信了。
但好在还有道士们。
大唐崇道,道士们在百姓们心目中的形象一向高大,有他们做担保,很多事就要好办得多。
只不过,乱七八糟的野道士不能要,他们都是李馥想要利用演剧团的小品剧,打倒戳穿、再踏上一万只脚的对象,也就只有改造过的自己人,还可以放出去用一用。
而长安城里的新道门,也已经历练多时,不管是各自瓜分了周边县乡娱乐市场的小剧团们,还是由丁政观道长带领的道医集团,都已经在长安城周边打下了赫赫威名。
所以,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是为商盟打开局面,一方面也是对道门整体进行改造,道医和小剧团中愿意出发的道长们,纷纷打点好行装、带上自己的度牒,就跑出去各种拜访道友了。
不过他们人手有限,也不打算当外来的和尚,把经都给念了。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和当地的道门拜码头,等双方坐下来论过各自的出身支脉之后,就开始给对方讲他们京中有关道门修行理念的新进展。
不过显而易见,各地道门都是有各自的传承的,即便他们事前已经听说过新外丹和内丹派的理论,让他们骤然接受,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个时候,上门拜访的道士也不会强求,他们转身就提出了另一个提议,就是希望本地道门组建一个演剧团的提议。顺便,他们还描绘了一下演戏这件事,对于树立本地道观的光辉形象(植入广告嘛,不虚道长的出身你们改改就行)、对底层道士生计的改善作用、赚小钱钱、赚小钱钱,以及赚小钱钱的光辉前景。
都说过了,这年头娱乐生活匮乏,长安已经是全天下顶尖的繁华,也有马球比赛等等乐子,但是在道门演剧团出现之前,却没人想到要将故事演出
来给人看。这一形式极大地拓展了长安人的眼界,尤其是加上了适当的小曲之后,天生喜欢歌舞的大唐人就更加沉迷于这种形式。
见多识广的长安人尚且如此,一直对长安城的繁华心向往之的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听说这是在京城里久经考验的火爆大i,有些从前到景龙观进修过的道友还亲眼见过剧目上演时的盛况,这时候当然想也不想,就要一口答应下来了。
唯一阻止他们的,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付得起景龙观要他们付出的代价。
而这时候,景龙观的同行们就又表示,他们先前就已经说过了,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让本地的道友们也体会到新道门的先进!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理解他们知道了修行正道之后,不再拘泥于法不轻传的古板教条,而是希望更多的道友加入进来的心情。
所以,他们帮助本地道门建立演剧团,提供剧本、人员培训、舞台指导等等帮助,并不需要他们付出任何代价。只不过,这些剧本之中,就已经蕴含着他们新道门的根本原则,希望他们在演戏的过程中好好揣摩,如果有不懂的(剧本里已经讲解了不少现在他们外丹派整理出来的反应原理),随时可以询问。
这样一来,这些破除旧道士招摇撞骗的小品剧,就不仅仅是他们赚钱和扩大影响力的工具,更是踏上新道途的第一步!
京中来的同僚高风亮节,又信心十足,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相信自己走的,才是堂皇大道。不仅如此,和往往喜欢故弄玄虚的同道不一样,这些京中来的年轻人,最是喜欢有一说一,一见面就坦白说,关于大道,他们实在是有太多不懂的了!所以这才希望天下间更多的道友参与进来,共同参详大道奥秘——这样目光灼灼、态度真诚的年轻人,就让人对于他们口中的新道法、实证、和真正的修行十分心痒难耐了。
更何况,对于很多地方上的小道观来说,他们自家道法的来历,他们自己还能不知道么?不都是师父捧着一卷两卷泛黄发脆的书卷,小心翼翼地教,而教的时候就含含糊糊的,弟子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高深莫测地来一句自己悟?悟什么悟?对着冷风石头瞎悟么?其实,当年装作懂了懂了的地方,之后几十年还是不懂,不过有师父的例子在前,半点不耽误教徒弟罢了……
经历了这样一番思想斗争,地方上的观主们,就渐渐都加入到新道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来。从演剧团入手,他们很快就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这时候,京中来的客人,再向他们深入讲解了剧目中提到的化学原理,他们就不知不觉,走上了探索大道的“坦途”。
而道医们的职责就要直接得多,几乎每个地方,都至少有一个道观要兼职看病。丁道长的弟子们,直接和他们探讨内邪外邪的新理论和临床证据,甚至是显微镜下的实验证据就好了。如果他们愿意学习,那就很好,正好一起去义诊;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事实,那么很遗憾,义诊还是要开的,就是会开在道友们的道观对面,从治愈率看起来打脸得比较直观罢了。
李馥知道地方上进展的大致情况,但她还不知道这些细节,当卢齐物讲完这些,他还忍不住感叹:“可惜贫道俗务缠身,也实在没有钻研大道的天赋,今生修行的进境,恐怕是没有太大希望了。”
这些年,在景龙观向长安城中各位道友讲解、交流新外丹和内丹理论、号召他们一同追求大道的过程中,卢真人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社会活动家,以及当之无愧的新一代道门领袖,看上去比谁都风光。李馥实在没想到,背地里,他还有为自己在研究上没有天分,而如此失望的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