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2/2)
花云在凤阳城内只有八千人的队伍,哪怕募了民兵,兵力也依然不到一万,守城仗打得可谓是艰苦卓绝,城中打得没有一个伤兵,全部都是战死才停止守城的。他自己也是几次突围摧毁攻城器械,身受刀伤箭伤几处重创却依然在城墙之上领兵作战。
不到一万人防守四万人,他足足坚持了九天才因着城中箭矢耗尽兵力不足,援兵又未见踪影不甘地看着凤阳沦落敌手。到了最后,凤阳被邹普胜攻占,他带着十几个亲兵依然坚持着想要守护住朱元璋的老家所在,不愿让朱元璋的祖坟也被邹普胜玷污。
但他到底力不从心,失血过多没了战斗力,被邹普胜生擒了。邹普胜欣赏他的悍不畏死与指挥能力,想要劝诱他归顺陈友谅,花云却凭着一口气强行挣脱了缚住他的绳索,夺了敌兵的武器,向着邹普胜的方向一路砍杀了五六人。邹普胜大惊失色之下命人重新擒住了他,恼恨着下令将他缚住乱箭射死。
花云临死仍骂邹普胜是贼子,叫喊着道:“该要投降的是你们这些贼人才对,将军才是天命所归!等将军大军一至,你们这些人都要粉身碎骨!我死便死了,在阴曹地府候着你们呢!”
花云幼子花炜如今尚不满一岁,仍在襁褓之中。花云的夫人姓郜,知道城破花云必定与邹普胜拼杀至死,不愿自身被俘虏了叫花云为难,也不愿花家自此绝后,将花炜托付给一个姓孙的侍女,城破那一日便投河自尽先丈夫一步去了。
冯胜性情较为刚烈,又最欣赏花云的武艺军略,在信中不顾忌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将朱文正为什么不肯出兵救援的缘由写的明明白白。原来花云投军以来便展示了强大的武力与极高的军事才能,得了冯胜与邓愈的青眼。他防卫元军的几仗以少胜多,损耗还不大,立下的军功卓绝,不过四个月便被破格擢升至了凤阳守城的大将。
然而他出身寒微又晋升太快,叫朱文正看了心生嫉妒不满,每每军议都对他恶言相向。冯胜说了朱文正几次也没叫他悔改了,反而更是恼怒。花云与冯胜等人到底记着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没有太与他计较,朱文正年纪又小,年少嚣张也是自然之事,他们这些年长十几岁的让着他些也就是了,并没有太往心上去。
哪知朱文正自被派回濠州就是一肚子的不满,他已经习惯了滁州的安逸应天的富贵,再回到穷苦落后的濠州真是全身不舒服,自然看谁都不顺眼。怒火无处发泄下又冒出来了一个花云,不到四个月就坐到了和他平级的位置,怎么能不叫他记恨?
这次花云向他求援,他记着冯胜夸花云“骁勇绝伦”的话,按着手下的兵不动,就等着看花云吃上几场败仗失了那副意气风发的样子,他再发兵。这时候冯胜催促他救援的信件到了,冯胜明白两人之间的矛盾全是因着朱文正自己的毛病,信里毫不留情地斥责朱文正这是嫉妒贤能,不顾大局,要他立刻发兵。他与邓愈是濠州的最高将领
,有这个资格下命令,然而却让朱文正被气了个够呛。说他不顾大局,行,那他就只镇守住他自己的城池,花云的死活,凤阳的失存和他有什么相干的?
冯胜上呈的军报里把朱文正骂的一无是处,为花云悲愤之下甚至说朱元璋安插朱文正濠州就是个错误,这次凤阳丢失也有朱元璋用人不当的缘由在。这叫徐达看了信件又是心惊又是惶惶,怕朱元璋看了信之后连冯胜一起迁怒了。因此他才引导着朱元璋自己想出这次凤阳丢失的始作俑者是谁。虽说他从前对朱文正也是有几分情谊在,可这几年朱文正做的荒唐事实在叫他把对朱文正的情谊全部给消磨了,况且这次的事他也无法为朱文正遮掩,要论罪还是让朱文正一人受罚不要再牵扯旁人了吧。
朱元璋听出他话中意思,明白他怕是早知道其中缘由了,也恢复了平日里的冷静:“把濠州的军报交给我看看吧。”徐达这才放下了提着的心,他这么压着军报原本也是不合规矩的,见朱元璋不计较才拿出了放在身上的信件。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将信件看完放在了一旁的桌案上,沉着脸没有说话。
徐达知道他现在怕是失望悲愤交加心情十分复杂,但也不得不上前打断他的思绪:“咱们要怎么做?”
“拔军回防。”朱元璋自然不能等着邹普胜动自己父母的坟墓,后方有这样一把刀子插着也不是事儿,只可惜这次攻打陈友谅就这么因着朱文正的自私功败垂成了。
“派人去寻找失踪的孙氏与花炜,带回来好好抚养着。”朱元璋头疼地用手撑住了自己的额头,念叨了朱文正的名字好几遍:“我的侄子那边我会动家法,这次确实是我也有错,我早该想到朱文正的脾性不能做一城主将。”
若按军法朱文正就该被处死了,但朱元璋到底没能狠下这个心来,朱文正还是受过的教训太少了,他这个叔叔从前当的不称职,这次总要把朱文正打醒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