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2/2)
集庆盛产丝绸,汇集了大量商人,倒是与以农耕为主的滁州不大一样了,这许多的商人确实需要他想出个章程来应对才好。
“你很不喜欢商人?”回了屋子,朱元璋拿了纸笔出来,在纸上写了一个“商”字却是再也没有动笔写下去了,只是撑着头有些烦恼,姜妍见状便问了。
“我与他们无仇,倒说不上什么憎恶喜爱。只是商人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不是什么安定的角色,我没法将他们与脚踏实地耕作田间的农夫对等。”五五分成的税收刚够满足朱元璋的军队军粮,他不多收也是不愿给农夫多增负担。他自己也曾在田间劳作,知道期间的辛苦,自然不会苛求农人。
但对于商人... ...他不会去抢夺这些人的钱财,但到了瓜分利益上,他不太愿意为这些人让步。
姜妍犹豫了一下说道:“你现在要怎么对待商人倒还无伤大雅,大不了就是多收他们些进出税费。可你是有大志向的,那你就不能对商人有这么大偏见。”
“怎么说?”朱元璋挑挑眉,搁置了笔等待着姜妍发表意见。
“我从前学的是经济,倒是能在这上面多说上几句话。土地是百姓的根本,但要是想要全天下都富足起来,唯有依靠四处行走的商人。要想富,先修路,天下道路四通八达,商人便能将从盛产粮食的地方购入粮食,卖到粮食不丰的地方去。也能自低价地区购入物品,运输到高价区去,买方卖方和他们自己都能够赚到钱财。他们还能因此带动运输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满足了市场的供需平衡,最终就能让天下富足。”
“这些人动辄就会哄抬市价,靠着他人苦痛为自己攒下积蓄,富足了也只是富足他们自己,怎么说就是富足天下了?”许多名词朱元璋一下子没能明白过来,蹙起了眉头反驳了姜妍。
姜妍知道要想一下子扭转朱元璋的思路有些困难,况且商人确实是需要管理才能发挥好作用的,当下朱元璋只掌控了滁州与集庆,根本管不住可以四处行商的商人。
但还没有等她想好措辞再劝,朱元璋便开口道:“罢了,你在这上面似乎确实比我懂得多些,那便听你的意见。你以为我现在对待商人要如何?”
“他们四处行走的时候会交换信息,你不如像对待农人那样减轻他们的进出税费,让他们多为你在各处传些美名,也好为你吸纳更多的名士良人来。”
朱元璋点点头,觉得姜妍说的颇有些道理,也就顺着她这条思路写了几条对商人有利的策略。
那些商人原本惴惴不安的,朱元璋对他们的态度明显与对其余农人百姓不同他们还是能看得出来的,但又舍不下集庆这一处丝绸大城,聚集在了一起商量办法。
“我能接受比现在高出三成的税费。”一个商人苦笑道:“看这位将军的样子,怕是个农人出身的,农户的负担怕是都要挪到咱们这些商户的头上来了。”
“高出三成的税费怕不是利润几近于无了。若是他向像前那些元官一样还要收取贿赂,咱们岂不是要亏了本?还不如想法子去旁的地方购入布料。”
“薄利多销倒也还能赚上一些,毕竟只有集庆有这上好布料。只要他不要太过分,我再被剥削一些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你们都比我要好,我可是集庆的本地人,你们都能走,我可走不了。”其中一人长吁短叹道:“等着看吧,若是这商户实在干不下去了,我便继续去耕田了。”
“那你行商的天赋岂不是辜负了,咱们里可就你赚得多。你这身板看着也不是个能干农活的料,真要回归田地,你怕是连锄头也拿不动。”
各人都长吁短叹了一阵,次日看了朱元璋发布的政令却是目瞪口呆,进出税费竟然比原来低了四成!
朱元璋又特意派了人去请他们一聚,饭局上说了自己的志向,拜托他们行商期间为他四处宣传看看。同时他拒绝了一人提议送给他的礼物,说是自己不会收取一分贿赂,受到了诸人的赞叹。
从集庆出去的商人行至各处便都开始向同行炫耀这一位减免税费的起义将军了,税费减少,集庆的布料所赚的利润就大了,这样的诱惑下,便有更多的商人往集庆而去。一传十,十传百,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也往集庆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待民亲善的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