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照探花8(1/2)
两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让广安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四,栾芾是第一次经历这么可怕的地震和洪涝,若是以等级论,这次地震至少是七级,洪水也是少见的大洪水。
四月下旬,暴雨偃旗息鼓,小规模的洪涝仍会时不时爆发,司寇青常常带人去泄洪,一去就是旬日不归。
栾芾没想到他还会治水,惊讶了好半天,想起原著里写过他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么一来他会治水也就不奇怪了。
他不在,她就带着衙役帮忙搞后勤,安排伤员及时救治、阻止部分百姓私下械斗、和村民抢救田里地里的农作物等等。
六月,在夫妻俩的奔走下,都茂县的灾民全部安置妥当,生活条件虽不比以前,但是比起广安其他地方的灾民,他们好歹有稀粥喝有茅屋住。
当前的难题,变成了如何让都茂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都茂良田稀少,土地大多瘠薄,每年的粮食收成不比别处,赋税后剩的余粮仅勉强能度日,因此百姓才住不好穿不暖,要是碰上大涝大旱之年,免不了饿死一批人。
栾芾和司寇青讨论了很久,又走访各地考察,最后整合了两个人的意见:良田和次一些的土地继续种粮食作物,其他的土地拿来种桑养蚕。
他集结了各村保长几番磋商,把“贫地种桑,沃土养粮”的政策推行下去。
初时不少百姓怨声连连,不肯改变沿袭了几百年的生存方式,司寇青就召集了所有不肯配合的村民,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先指出都茂穷了几辈子的根本原因,再说新政策会给他们带去什么改变,最后跟他们描述广安之外的繁华富庶。
没有人真的想穷到死,他足足说了半个时辰的大道理,成功打破了都茂人固步自封的思想。
安抚好百姓,修路刻不容缓。
此前都茂通外只有一条小路,那条寒酸的官道狭窄崎岖,大雨天就泥泞不能通行,甚至会有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拦截路面,加上都茂县离广安的其他县市太远,连买个东西都不好买,更何况是运东西出去卖了,所以都茂的百姓才世代种粮食维持生计。
要是不修好路,蚕丝送不出去,粮食运不进来,都茂人就得活活饿死。
司寇青化身为工匠,一一勘察各山各道的地形,修修改改的画出了如何改造路面的图纸,又描了几张分发给县丞和主簿,随后召集了几百个壮丁前去修路。
这方面栾芾帮不上忙,她就带人外出采买桑苗、寻找种桑养蚕的经验人士。
李家在广安的繁荣地带开有粮铺、客栈,有了自家商线的帮忙,几年生的粗根苗就容易到手,只是广安除了种粮就是种棉花,她只能多花费些时间找到外省嫁来的符合条件的妇人,然后出示司寇青盖了官印的文书以官府的名义雇佣了两个妇人回都茂,再让妇人传授都茂百姓养蚕等活计。
经过半年的填石垫洼、伐树改道、拓宽路面,都茂通外的官路宽敞又安全,成为了全广安最好的官道,同时地里的桑树郁郁苍苍,长势大好,来年春天便能取叶喂蚕。
承熙二十一年的除夕夜,栾芾终于能和他静下来单独相处,回首过去的一年里,他们每日繁忙,大半个月见不到面是正常的,即使见了面,聊完正事他就得赶赴各地督工,同桌共食的次数一边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以前有事可做还不觉得,现在想想,原来他们过得如此艰苦。
栾芾给他倒酒,话语里满是感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在赶路呢,那时候吃的是硬得难以咬开的冻馒头,喝的是呼啸的北风。今年过得是苦了点,不过我们有酒有肉,足矣。”
桌上有一碗烧鸡,两碟炒野菜,一篮红鸡蛋。
鸡肉是百姓送的,他为都茂做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况且他并不只是发号施令,还事必躬亲,没有哪个县令能尽职尽责到这个份上,因此都茂的百姓很爱戴他,时常有肉、鸡蛋、青菜放在县衙外,也不知道是谁送的。
清酒是李元凯托人运来的,他生怕妹妹在穷乡僻壤受苦,每月都送来好多吃食和衣裳,还有给她解闷的话本和七巧板等玩物。
她很感动,奈何她忙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看话本,而那些衣裳又很华丽,这里的百姓都穿着粗衣麻布,大部分人的衣服上还有补丁,她天天在外面和他们同进同出,就不好打扮得花枝招展惹人嫌,只能暂时把好衣裳压在箱底,每日荆钗布裙。
司寇青在她放下酒壶的时候,牵住了她的指尖,满心满眼的疼惜。
以往,他握着它如同握着一团软脂,不过短短一载,这双手就操劳出了茧子,她身为官眷,本可以在衙役后院整日读读书下下棋,不用在外辛劳,可是她为了他更快的有所建树,甘愿做了这么多男子都不一定做得到的事。
他娶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妻子,可他却让这么好的女子吃尽了苦头。
他翻过她的手,拇指摩擦过那些茧子,自责地道:“你本是富家千金,靡衣玉食,仆从如云,自打嫁我起,你却跟着我遭了许多罪……司寇青对不起一片赤忱的李栾芾,或许我一开始就不该向你提议什么假成婚。”
栾芾并不在意变粗的手,哪天她不再做粗活了,系统会自动修复和滋养她的身体,让她的容貌和躯体都保持着最佳的状态。
她垂下眼眸,面上有些不悦:“慕白要是这么想,就看轻我了,我从未有过后悔嫁给你的想法,哪怕是一刻。”
她不高兴,司寇青却笑了,他晃了晃二人连在一起的手,声音越发温柔:“夜里观雪别有一番趣味,要不要试试?”
她抬眼,望着院里纷飞的大雪,点了点头,脸色重新有了喜意。
他就这么牵着她起身,行到屋檐下,注目于扬扬飘落的雪花和积了一地的素白。
栾芾右手回握,左手抱上他的胳膊,细声呢喃:“冷。”
他浅浅一笑,握着她的手稍稍使力,让她挨更近。
偶有凌冽的冷风吹进屋内,微弱的烛火随之摇曳,如同他们那两颗面对未卜前路的心。
承熙二十二年九月,皇帝又下了调令,命司寇青北上任珞岭知府。
因皇帝决定罢用“太守”官称,恢复“知府”称谓,他成了虞国的第一批知府。
栾芾自收到他升迁消息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猜对了,皇帝这是在磨砺他,想看看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他在政事上有几斤几两,摸清了他的实力,皇帝才好决定以后怎么用他。
司寇青这边除了高兴,却觉得有些蹊跷,进士出身的知县是比其他出身的知县更容易升迁,但进士出身的知县大多是回去做京官,即使继续外任,也没有谁像他这般直接从七品升到了五品。
她听了他的疑虑后,宽慰道:“地动时,你几次不顾性命日夜救人,遇洪时,你修水坝、筑灌溉渠,不仅除了都茂的水患,还将水引到广安其他地方灌养那边的人和田地,后来你还修了路,提出了适合都茂百姓的生计之法,让都茂百姓脱贫指日可待,这些功劳,圣上都看在眼里呢。”
司寇青还是觉得说不通,再怎样关心民生,也没有任职不到两年就升大迁的道理,可也找不出其他理由,更猜不透天子的想法,只好随遇而安。
十月,新的县令抵达都茂。
司寇青从上一任那里接到了贫穷困苦的都茂,交给下一任时,都茂城是城、乡是乡,许多外地人进来或采购蚕丝、或开店经商,县衙和后院也焕然一新,虽然桑树还小,导致蚕丝的产量不怎么高,但假以时日,都茂的热闹繁华必不输于其他富足的县城。
跟新县令交接完,夫妻二人马上出发去赴任,百姓舍不得他们走,浩浩荡荡的一路送行,直到他们出了都茂。
十月中旬,栾芾和司寇青安全到达珞岭,可能在都茂过惯穷日子了,看到珞岭雄伟恢宏的衙门和鳞次栉比的后院时,他们愣了那么几个瞬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