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沈家规矩多 > 第3章 第三章 虾虎水饺与笨徒弟

第3章 第三章 虾虎水饺与笨徒弟(1/2)

目录

此时院子里没人,沈念池知道自家爷爷已经打完拳去冲凉了。老爷子几十年如一日地臻于厨艺,也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规律。早上五点起床,刷牙洗脸喝一杯淡盐水,打一遍太极,冲洗换衣。只要出了院门,不管是往前去厨房,还是往外去遛弯,必是衣装干净整洁,这也是沈家的规矩。不管去哪,只要是出门,都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不能有一丝错漏。

沈念池拿过架子旁的水壶,开始给院子里的瓜果浇水。每茬浇多少都有定数,这是她打小学的功夫。什么食材、怎么种、怎么养、什么时候摘、怎么处理、怎么个切法、怎么个做法,方方面面全部都要学。老爷子说了,要跟食材有最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它们的生命萌发过程,才能知道食材的真味,才能做出最适合食材本身的菜品。

没错,是最适合。中餐八大菜系众多分支,做法既有如小葱拌豆腐这么简简单单的,也有如红楼梦里吃不出原味每道菜必是经过几遍工艺的。老爷子不反对繁杂的工艺,但也认为食材本身就决定了它们的命运。鲜嫩的黄瓜就是要生吃才最美,调料都是多余,它自个儿就是一道美食;至于老黄瓜,那个生吃反而不美,加点番茄熬个酸汤倒是不错。

萝卜白菜,各有各的美味,各有各的归宿。你把萝卜拿去用开水白菜的做法,那完全是开玩笑;拿白菜去做老鸭汤,那更是滑稽。所以,厨子除了要练刀工、练火候,更要了解食材本身,只有了解他们的习性,才能调理出世间美味,这是最难的,也是厨子的基本功。而老爷子教徒弟也是如此,各个都要从种菜开始,所以老爷子的徒弟少,不仅仅是因为老爷子挑剔,也是因为太辛苦,很多人无法坚持。

作为沈家的嫡系,沈念池打从在娘胎里便跟着她母亲一起浇水,会走路了就被老爷子手把手教着种菜,十多年过去,已经分毫不差。老爷子对她宠溺,但在厨艺上,那是绝不手软。当然沈念池也绝没有受到她那些师兄们那样的训斥,一是因为老爷子下不去手、开不了口,也是因为沈念池打小就聪明、乖巧、懂事,不仅仅是厨艺,别的方面也不让老爷子费心,老爷子是又欣慰又心疼。

浇完水,放好水壶,拿起架子上搭着的抹布将石桌、石凳擦一遍,又将有些凌乱的石凳微微摆正。若是旁人见了定是会惊讶万分,别看石凳不大,但各个敦实,少说也有二三十斤,一个细胳膊细腿的小姑娘能毫不费力的搬动,真是让人不知该如何反应。可对沈念池来说,这些都是小事,别看身条纤细,但自小颠勺炒沙子,臂力极好。上天总是公平的,付出了总会有回报,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理好院子,走进正房,便可看见三个大字“食为天”。沈家是不供食神的,老爷子的父亲,沈念池的曾祖父说过,他能从一个孤儿小混混变成一代大厨,靠的不是神仙保佑、祖宗庇护,靠的是自个儿。什么神仙显灵都是骗人的,自个不努力什么都白搭,所以沈家不拜神。

“食为天”这三个大字是沈家的老食客给题的,据说是一代大师的墨宝。题字下一张木桌,左右两张木椅,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沈念池走过去,拿过放在一旁的钢笔,在本子上写写划划,这是沈家馆子的账本。从沈念池会加减开始,每天的进出账目以及伙计们的工钱都由她负责统计并记录在册,老爷子从不插手。他老人家说了,以后这整个沈园都是沈念池的,她愿意怎么样都行,所以账本交给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沈念池写好早上的出账,又将这半个月的总账算了算,再翻去前边看了看,点了点头,这半个月的收入倒是比之前多了些。这也难怪,宣城靠海,夏天虽热,但只是中午头那阵有些闷,早晚还是很凉爽,正是夏季消暑的好去处。沈园每到夏季,尤其是八月份,外地游客多不胜数,自然收入也多。

沈老爷子掀开门帘,就看见自家孙女点头,眼睛里带出一丝柔光,却瞬间消失。沈念池回过神,笑眯眯地对老爷子说:“爷爷早!”老爷子点点头,一身板正的唐装,银发打理得一丝不乱。

“师父,开饭了。”矮胖的汉子站在院里冲着老爷子行礼。

沈念池收好账本,小步跟着老爷子出了正屋,向院子里的石桌走去,落座。老爷子坐正中,沈念池跟汉子一右一左。

三人坐定,四个小伙子各端着一个餐盘走了过来。每人面前一盘饺子、一碗饺子汤、一碟蘸料放好,四个人行礼坐定,老爷子拿起筷子夹起一颗饺子,其他人才动筷子。这算是沈家不成文的规矩,尊师重道,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也是传承上的,不仅仅是血脉中的,也是情义里的,而它的外在,自然是形式上的。

几个人面前的盘子有大有小,这也是沈家的规矩,吃多少,做多少,要多少,吃多少,绝对不能浪费一丝一毫。

老爷子刚一上嘴,就察觉到斜刺里的目光,小林正一错不错地盯着他师爷。厨子做的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食客说了算。沈念池让小林动手,小林之所以那么激动,完全是因为这是他自己单独做给师爷的第一餐。

沈家规矩,凡在沈家学厨,要收拾三年饭桌、练三年刀工、颠三年勺才能上灶做菜,做的还不能给食客吃,只能自家师徒吃。至于真正的出师,那更是难如登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