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1/2)
周素贤把东西拿回屋后,才想起自己并不会针线活,更别提做衣裳。---于是回头去找李青芝说道,倒叫李青芝一拍头,“瞧我竟是忘了。”言毕去请示郑氏,说往后要教周素贤针线,道理说了一萝筐,软磨硬泡的好歹叫郑氏应承下来。
郑氏回头把钱婆子喊来问东问西的,末了吩咐她看紧些周素贤,就头疼的打发走人。
郑氏认为周素贤是为了逃避做活才说服李青芝学针线,又肉疼才送出的布匹和棉花等物什,心底不由十分恼火,难道她还治不了一个小丫头么!因此特地交待钱婆子要搓磨周素贤做活。
钱婆子贼眉鼠眼的打下包票,郑重应下一定为郑氏分忧。
李青芝说了要教周素贤针线,当即就把针线簸箩准备一份出来给周素贤用,里头的各色针线齐全,从穿针引线开始从头教起,竟十分耐心。
周素贤初初拿针线时笨拙不堪,没想到渐渐顺手之后,她的双手仿佛唤醒起记忆,缝缝补补一晌午,虽还不大灵巧,但缝出来的针脚却很细密,根本不似初拿针者,这倒叫李青芝很是欣喜。
李庸在房门口故意绕起弯子,每回想要进去,钱婆子却总能掐着点儿出来虎视耽耽,如此几次聪明的李庸就明白了,钱婆子的举动必是郑氏吩咐的,这是郑氏不愿意他们接触,就悻悻回房。读了几回书,李庸渐渐平静下来,磨墨提笔一挥而就写了封信,觑着郑氏和钱婆子不注意时,偷偷塞给小环让她做信差。
周素贤下午被钱婆子支使的团团转,好不易掌灯时分用完饭回屋就频近力竭。小环做完活给她送热水来,趁机从怀中把李庸的信交给周素贤,笑着打趣:“我瞧着小官人对你竟是十分上心,还交待我同你说,安心在家里住下,凡事有他哩!还让你回信。”
小环很是羡慕,劝周素贤,“背了人你也莫板着脸不搭理他,这样一个好相公,该好生拢住才是。”
她的话叫周素贤一愣,顿时捂嘴笑起来。半大的小丫头竟一本正经话的劝人,实在叫人捧腹。
周素贤笑够了,在小环的瞪眼中好好的给她道了谢,就郑重道:“非是我不睬他,你也瞧见大太太和钱婆子的眼色,如今我寄人篱下,又何苦叫人拿把柄惹事非出来,好小环,倒是谢你这番心意,还劳你去回他,往后不必写信,李家总不会亏着我一口吃的,我在李家安好,叫他好生读书是正理。”
小环一腔红娘心思被现实浇一盆冷水,确也是这个理,想明白了就一跺脚后悔道:“我没给你招祸吧,这事从我这入你口,再不会第三人知晓,好贤娘,幸亏经你点醒,小官人误人也。”随即一阵风的跑出去,估计是找李庸去了。www.dizhu.org
周素贤把李庸的信打开,淡淡的墨香萦绕出来。信中无非是安慰之语,没甚么重要话,倒是他那笔字已略显风骨,临的应该是唐欧阳询的楷书。周素贤捧着欣赏会子就为难起来,两眼瞧着空荡荡的屋子,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藏书信,思量了会就把信压在床褥子底下,以防万一。
李庸挑灯夜读,心却静不下来,干脆丢开书走出屋子,详装要上茅房,刚至后院口,就叫小环窜出来把他拉到阴影里,如此这般把周素贤自到李家后的窘困和谨慎一一道给他知,倒叫李庸满面羞愧。也不去解手,回屋躺在床上把小环的话仔细品,倒凭空长了些人□□故的智慧出来。
早饭依然丰盛,钱婆子下了豆皮,这东西是用豆子和米磨碎了摊出来的饼再晒干,要吃的时候就像下面条似的,搁一勺猪油就是不放肉也叫人馋。钱婆子往里搁了些五花肉和青蒜苗,每人面前一汤碗,大冷的天吃完叫人打从心里暖和起来。
才搁下碗,李家门前忽然传来喧哗声,缘是嫁到镇上的李大姑携两女归宁。
李大姑的夫家姓罗,在镇上开了家豆腐坊,家境倒也殷实,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李大姑足足生了四个小娘子,夫家盼儿子盼得很,李大姑的肚子奈何就是没儿子缘。
郑氏两妯娌忙忙出门迎接李大姑,一行人相携进堂屋,钱婆子就指使周素贤和小环收拾碗碟去厨下再升火煮蛋茶待客。这是楚地习俗,一般客人上门主家都会招待一碗蛋茶,一碗里最少两颗鸡蛋搁上红糖,主家人待客的殷情由此而见,客人全吃下喝完汤水,这才显得宾主亲厚。
李大姑带着长女和次女归宁,郑氏心中有数,必是为了冬至祭祖的缘故。她昨日叫人带口信给李大姑下订板豆腐,李大姑向来对娘家的事上心,郑氏早有预料李大姑必定会来,可正因为李大姑一介出嫁女总是插手娘家之事,还有李大姑那隐晦的心思,郑氏面上待李大姑笑,心里却不大待见她。
钱婆子岂会不知晓郑氏的心思,很会来事。煮了三碗红糖蛋茶每碗里搁两只蛋,正要亲自端去前屋,眼风扫到周素贤在洗碗,遂计上心来,就喊她起来去前院送蛋茶。
钱婆子此举正是要铩周素贤的娇气,从前的娇小姐那里做过这等伺候人的差事,如此既不动声色的讨好郑氏,也是清楚李大姑的脾性,叫周素贤送上门去给李大姑羞辱一番,如此周素贤知晓在整个李家,只有听郑氏的话,她才有好日子过。
周素贤注意到钱婆子眼神闪烁就知其中只怕有猫腻,暗暗谨慎起来,手却稳稳端着托盘去堂屋,就见一三十如许的微胖妇人打扮得富态,坐在郑氏下首,一张巧嘴连说带笑,屋里都是她的声音。
周素贤上前给李大姑奉蛋茶,李大姑一声夸张的“唉哟我可怜的儿”,惊得她差点没把碗打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