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行(2)(1/2)
第十四章
谢景珏放下粥碗,淡淡的回道:“母亲,关于成亲这件事情,儿子还未有打算,待儿子建功立业后再考虑也不迟。--*--更新快,无防盗上----*---天色已晚,儿子护送母亲回院安置。”
“你这孩子,说到这件事你就推脱,你年纪轻轻便官拜五品,谢家族人再也不敢看不起咱们娘俩,建功立业是一辈子的事情,你还能一辈子不娶亲,那谢家的香火怎么办?”谢夫人颇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谢景珏心中叹气,不再言语。他看了一眼书案上成堆的奏疏,亲自搀扶着谢夫人离开了书房,往内院走去。
谢夫人见他眉头微蹙,沉默不语,便长叹了一声,“你如今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我也管不了你,只一点,一载后若你还如此推脱,我便做主将你那箬宁表妹娶回家来,做个侧室照顾你起居也是好的。”
“母亲,儿子未遇到心仪之人前,是不会娶亲的,更不会纳妾。”他站定向谢夫人深深一揖:“如今儿子心中的愿望均未实现,一切皆未有定数,娶亲既是害人,箬宁表妹嫁入谢家,我定不会应允。”
谨言与慎行手提的风灯,在夜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晃着,暖暖的灯光映射在谢景珏的脸颊上,却依旧冲不淡他面上的凝重,重重光影下,谢夫人望着她那引以为傲儿子,他漆黑冷冽的眼眸,流露出的是不容置疑的坚定。
***
翌日,太极殿内皇帝的御案上,摊着五六本弹劾卢仲维的劾奏,御史禀道:“启奏二圣,臣等弹劾户部侍郎卢仲维行贿结私。我朝自太/祖以来严明朝纲风纪,严禁朝臣结党营私,太/祖设立风闻弹人即为整肃纲纪,举百司紊失。故请二圣下令详察此事,以正朝纲。”
皇帝拿起内侍双手呈上的劾奏,不耐烦的打开,粗略看了一眼,抬眼问道:“可有证据,结私了谁?朝臣之间私下里有交情者与结私不可混为一谈。”
“启禀圣人,臣风闻前日里卢侍郎恭贺谢使君擢升,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后又马不停蹄去拜见高相,但是高相并未召见于他。臣认为,圣人不能因他是先皇后姻亲就对他格外优待。身为皇亲国戚,更要顾念先皇后的恩德,休言慎行,以免做出伤害皇家脸面之事。”御史高亢的力谏之声回荡在太极殿中。
“谢景珏,你收受的是贺礼,还是金银?你可知欺君之罪的后果?”皇帝看着谢景珏出列下跪,狠狠地将劾疏扔向他,劾疏擦过谢景珏的帽翅,将官帽带落至地上。----更新快,无防盗上----*--
谢景珏俯身急促地叩首:“回禀圣人,臣冤枉,卢侍郎与臣说,依附于他定然少不了臣的好处,还说闫阁老致仕后,户部尚书的缺非他莫属,除了金银珠宝之外,知晓臣喜好收集名帖,特意赠送臣一本《自叙帖》,臣虽喜爱但是捧在手中却如握碳般烫手。臣写了一道罪己奏疏,请二圣过目。”说罢将金革带摘下,与官帽、笏板放置在一起,重重叩首“臣有罪,臣听候二圣发落。”
“你你...你血口喷人,世人皆知那《自叙帖》乃我最为钟爱之名帖,怎会轻易送人。”卢仲维早已汗流浃背跪倒在地,颤颤巍巍叩首道:“回禀二圣,罪臣曾示好谢使君不假,但却从未说出那样僭越之言,更未送上名帖,请二圣明察。”
兵部左侍郎出列躬身禀道:“回禀二圣,臣收到定西安护府奏疏,卢侍郎克扣定西兵饷,数额相差五万两之多。户部交与兵部的账目虽表面相符,但臣在细目核对时,发现购买马匹的数额及品种存在巨大差异。臣恳请二圣查明此事,安抚边疆守将,以正视听。”
皇帝闭了闭眼,不再言语。
明黄色帷幕内,太后冷哼一声:“既如此,卢仲维交由大理寺彻查,务必将结党营私与克扣军饷查明,只怕是还有尚待查出的罪状。”
萧锐侧首,鄙夷不屑的目光如闪电般从谢景珏身上睃巡而过,他昂首出列,拱手道:“回禀二圣,臣领旨。依臣之见,结党此事透着古怪,卢侍郎听到谢使君提到其钟爱名帖后,完全不掩惊讶之情,证明卢侍郎丝毫不知名帖相送之事。由于此案重大,均涉及朝廷五品以上官员,为了避免断错案,臣请旨与此案有关之人皆由大理寺一同关押,待事实查明后方可离开大理寺,请二圣批准。”
众臣听闻萧锐的荐策后,一时间堂下忍不住纷纷窃窃私语。始终跪在大理石地砖上的谢景珏,膝盖痛得已经麻木,他听闻萧锐意有所指的荐策,心中明知此言针对于他,却无计可施,他能做的,该做到的,全部按照计划实施了。他虽笃定太后不舍将他一同押往大理寺,却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皇帝与太后听闻萧锐的荐策后,心中各异。
太后转动着腕中碧绿通透的玉镯,嗤笑道:“谢爱卿几日前已将此事主动告知于本宫,是本宫让他暂时不要将罪己奏疏上交,为的就是避免打草惊蛇,卢仲维果然未让本宫失望,定西军饷一事浮出了水面。”
她仰起头,命令道:“萧爱卿,此案涉及官员甚多,若兵部与中书省等众臣全部押往大理寺,那这每日常参是要开到大理寺中吗?有必要时递□□合查案的文书即可,此事勿需多言。”
被两名金吾卫拖走的卢仲维大喊着:“圣人,我是冤枉的。圣人,救我。谢景珏你这个奸佞小人....”
萧锐目中沉沉,望向此时一脸戚戚然的皇帝,沉声应道:“臣遵旨。”
“谢爱卿,你不畏强权,弹劾有功,起来吧,若有需要,近几日配合萧寺卿查案即可。”太后温言安抚道。
“是,臣遵旨,谢二圣隆恩。”谢景珏深深叩首。
内侍将要唱名退朝,皇帝已然起身,拂袖而去。
太后则似笑非笑的在内侍搀扶下离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