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2)
结果他祖父倒是没说,心疼儿子的祖母先开了口。让二叔今年不用送粮过来,他们年纪大了吃得少,小五,也就是宋其琛,人小,吃的也不多,还能再想想办法。
她的本意是看二儿子手头窘迫,想要劝家里还稍稍富裕些的大儿子,跟在镇上书塾里教的小儿子先救救急。结果,大儿子跟大儿媳根本不接茬。小儿子跟小儿媳也只是托人稍来了一钱银子,就没再露过面。
至于宋其琛远嫁临县的三姑姑,因为成亲后几年一直没能给夫家传宗接代,平日在家里根本不敢吱声言语。更何谈让她出资出粮供养娘家父母。
再加上一月前宋老爷子上山采药腿脚不慎受伤,宋其琛跟祖母的顶梁柱彻底垮了下来。
平时他们老院儿虽说日子过的紧巴,但是因为宋老爷子会时常背着药箱在村中,以及附近村中摇铃瞧病。日子倒还过的下去。但是如今家里最大的进项没了,单单只靠着家中的一点余粮,根本撑不了几日。
好在这几年宋其琛在宋老爷子的耳濡目染下,也识得几味药材。再加上他前世学医的底子,虽说是西医,但是都是治病救人的东西,总归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如今进山也能分辨哪些是野草,哪些是药材了。
靠着挖药材,炮制药材,隔三差五去镇上药铺换些银钱,才让他们爷孙仨儿撑到现在。
看着弓着腰正在挑拣药材的祖父,不时的抬头望一下天,一直手背在身后捶两下后腰。宋其琛张了好几次嘴,终于深吸一口气将腹中转了好几次的话说出了口,“祖父,咱们不如找里正做主”,若是让里正插手,他那个父亲,跟叔婶们应该不敢如此嚣张。
但是不出所料的,宋其琛看到祖父不赞同的摇了摇头。
“家丑不可外扬,再说,你大哥明年马上就要参加县试了,不能这时候添乱。”一脸的不赞同,宋老爷子回头跟老伴对视一眼,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没有再多说什么,宋其琛点了点头,转身进了屋,堂屋内的方桌上放着一只缺了口的瓷碗,里面放着还有半块儿窝头,上面用同样缺了口的碗盖着防止凉的过快。
将还带着余温的窝头拿起,他刚刚心中对祖父的瞻前顾后而升起的点点的不满,也消失殆尽。
昨夜用饭的时候,虽然摸黑,但是宋其琛明显能察觉出宋老爷子跟张氏用饭的速度快了许多,原来是将窝头留了一半给他。
他明白,祖父并不是偏疼他父亲叔父。祖父的心中只是单纯的希望整个宋家都好好的,首当其冲的,不能自己人先生了嫌隙龃龉,这是祖父当初痛快分家的初衷。
可是现在,情况已经朝着宋老爷子当初期望的方向越偏越远了。
将最后一点窝头渣渣小心的塞进嘴里,宋其琛顺手端起碗倒了杯温水。
原来的宋老爷子跟张氏是没有喝热水的习惯的,但是经过宋其琛的坚持,再加上身为医者的宋老爷子也知道,热水确实比生硬的凉水对身体有利,老院才有了堂屋的瓦罐中必时时放着热水的习惯。
戴上祖父的席帽,宋其琛走出堂屋时,春日的阳光下,两位老人正在帮他收拾背篓。尽量的让背篓轻快些,这是两位老人的目的。但是无论怎么装,这背篓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依然分量不轻。
“祖父,祖母,没事的,我能背的动。”扬起笑,宋其琛还煞有其事的拍了拍自己满是肋条的胸膛。
上前将背篓背起,他转过头来调皮的冲着宋老爷子跟张氏咧了咧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轻松。
“好了,别拿怪了,再不走你李二叔就要等不急了。”祖父一只手扶着脚旁的枣木拐棍道。这跟拐棍是他伤了腿后宋其琛亲手给他做的,虽说做工粗糙简陋,但宋老爷子却珍视爱惜的很。日日拄着它,走到哪里都不离身。逢人都要夸赞两句,这是他八岁的小孙儿亲手给他做的。
到村口时,李二叔果然已经在那里东张西望,不过却没有露出什么不耐烦的模样。
“走吧,咱们得一个时辰之内赶到,我前几日跟人约定好的时辰。”
李二叔说着,背着柴大步流星的往镇上的方向走去,宋其琛亦步亦趋的背着他的背篓在其身后跟着。
他们走的大路,今日又是赶集的日子,路上的行人不少。还遇到了不少同村的人。其中,就有宋其琛最不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