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年轮 第二回(2/2)
“静如她就以身作钓!”王靖替昭仪答了,并站起身来,以掌击桌,将桌上的杯儿、盏儿震得摇摇晃晃,“你们想想,目下金川城满世界都是浪人、流氓,要是碰上了半个,不但她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让我们这些做上人的,要戴鬼脸才能见人!你们评评,她这是不是胆大妄为?”
林至安听了此言,不由得暗暗吃惊。他料想,一个“沈氏”初中,敢抡起木棍劈向日本鬼子的,恐怕只是自己一人。而他觉得自己做此事计划周密,行踪隐秘,而且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肯定无人知晓。奇怪这王静如、马昭仪就怎么知道了呢?他哪里清楚,从初一年级起,这王静如就暗暗恋着自己,早早晚晚,对他如影相随,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这也罢了;岂料又有个马昭仪,也暗恋上了王静如,对她也全程跟踪。这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林至安做得再天衣无缝,怎能躲开两双热辣辣的眼睛?迟早也难免露出马脚来。现在有人知道了这个秘密,林至安倒也不担心,因为他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出卖自己;他倒是觉得十分感动。平时,他对王静如这个窈窕女子,从来也不多看一眼,甚至把她当成个绣花枕头;难得她在国难当头之时,舍身相助自己,不能不另眼相看。这时是该为她说说话的时候了!就启齿道:“王伯伯,您老此言差矣!我认为静如她们做的并不是什么错事,而是做得好,做得对!”
王靖立即说:“她这分明是乱弹琴!人家几百万军队也做不到的事,几个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就干成了?明知不能为而偏去为之,好在哪里?对在何方?”
林至安也不示弱,接着说:“当年荆轲剌秦王,也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他还是去了;文天祥去北番谈判,也明知九死一生,但他也去了。难道说这些志士仁人,做得都不对吗?”
王靖反驳道:“我问你,别说你们赤手空拳,不是人家的对手,白白搭进去一条性命;即使你们一棍把鬼子打死了,马上就有一群鬼子来报复,就有更多的无辜百姓成了刀下之鬼,岂非得不偿失?做这种蠢事,有何意义?”
林至安却说:“王伯伯此言,在下不敢苟同。岂不知日兵汹汹入侵,陷城掠地,充其量不过动用了百十万军队,而我国却有四万万同胞。如果中国人都能挺身而出,每个人杀死一个日本鬼子,就能把他们杀死四百次!换句话来说,只要四百个中国人,杀掉一个日本鬼子,他们就全军覆没!可叹的是,许多人就不懂得这个简单不过的道理!再说,即使这个行动失败了,当事人牺牲了,也是舍生取义,永留青史!他们也像谭嗣同、邹容一样,以一死来唤起国人,意义大得不可限量!”
王靖听这篇滔滔宏论,暗暗拜服。岂不知他问话的初衷,乃是试探试探这两个后生的深浅,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林至安,却把自己心中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话,一古脑儿说了出来,而且说得这么深、这么透,也就对此人,又敬了几分,无言再驳。遂想再考考另一个后生马昭仪,便顺水推舟地对小马说:“昭仪,你说说至安讲得有没有道理?”
马昭仪略一沉吟,答曰:“听了至安兄长篇大论,受益非浅。至安不愧是我校的大才子。他提倡的‘舍生取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佩。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了这种信念,何愁贼寇不退、国家不兴?”
马昭仪讲得绘声绘色,而林至安就有点不自在,总觉得他讲得言不由衷。果然,姓马的话锋一转,就转入正题:“不过,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鲁莽?我认为,王老伯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我们要办一件大事,不但要有过人的胆量,还要有过人的谋略。就说我校这一位挺身而出同学吧——当然,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允公而论,他是胆量有余,智谋不足……”
“何以见得?”王靖问。
“说他智谋不足,理由有三:第一,他这样做得不偿失。像这样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之材。如果凭一时之勇,为一两个敌寇,拼去了性命,实在不值得。假如他此时卧薪尝胆、韬光隐晦,将来出仕入相,杀的就不是一、两个敌人,而可能是一个排、一个团,甚至是一个军的敌人!
“其二,他不谙地理。不该选取通都大邑举事,这样做可能会殃及许多无辜百姓;倒不如把地点选的城郊野外的荒村破庙,那样损失就小得多。
“其三,他也不知天时。殊不知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日军战略重心转移,内防空虚,驻守在金川的日本人,再不那么趾高气扬,而变得小心翼翼,所以夜间很少出动;即便出来,也总是在三人以上,你就没有打散兵游勇的机会!”停了片刻,马昭仪又说,“这样看来,王大伯站得高、看得远!嘱咐得对。大家说是不是?”
人们正要各抒己见,猛不防传来一阵“笃笃”的敲门声,大家心里一紧:不会是日本暗探来搜查了,如果把大家这一番话听去,这可是非同小可啊!靠门而坐的林至安看到了王靖眼色,会意地点了点头,遂去“吱呀”一声开了门。一个摩登女郎,立即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只见她头戴一顶玄色窄边呢帽,身穿翻领黑皮袍,足蹬一双高筒皮靴,还戴了一付茶色眼镜,也看不到她的面容神态。只听得她厉声喝道:“半夜三更,密室谋划,该当何罪?”
林至安、马昭仪正想前去争辩,这边的王静如却直奔过去,亲亲热热地叫了声“小姨!”就扑在她怀里。大家这才定下心来。
这三姨谢峥风风火火地与姐姐姐夫打了招呼,说:“我在门外听了多时了,想不到我这大姐家,成了抗日参谋部了!就不怕我去告发,让皇军来个满门抄斩?”
大姐谢钰就怪她:“你这个死丫头,到老也长不大,什么时侯了,你还开玩笑!”
三姨说:“我不是在提醒你们要保持警惕吗?”
王靖说:“崢儿放心,我们小心着呢,除了你,谁能进得我家门来——你几时回来的?”
谢峥说:“我是天马行空,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说罢走到林至安、马昭仪身前说:“你们二位想必是‘沈氏’中学的高材生了?我也是‘沈氏’毕业的,不过高了你们五届,也算是个同窗了。”就伸出纤纤嫩手来,与两人握了。
这马昭仪,见过的漂亮女人多了,但见得眼前这个少女,天生丽质,英姿飒爽。假如说大姐谢钰慈眉善目,是《红楼梦》上的王夫人;二姐风姿绰约,是多才多艺的史湘云;那么,这位谢峥敢做敢为,就是尤三姐了。而在林至安眼中,这个女子,干练、泼辣,像一团烈火,料想清末明初的鉴湖女侠秋瑾,长得就是这番模样。两人何曾想到,这谢峥比起尤三姐、秋瑾,干的事,还要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因为她是新四军地下联络员,专门从事挽狂澜于既然倒、救百姓于倒悬的的大事!
王靖笑着说:“三妹,你说刚才在门外,我们的话想必你都听到了。那你说说,谁是谁非?”
谢峥这才收住笑容,坐下来正色道:“我听了各位高论,从心里讲,十分感动,十分敬佩。‘位卑未敢忘报国’,各位身处沦陷区,蒙受着巨大的屈辱与苦难,但是,并不灰心气馁,忧国忧民,誓与侵略者不共戴天,一决高低!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你们硬拚,肯定不是办法;而消极等待,更不可取……”
“那你说说,你有什么高见呢?”林至安急不可待地问。
“俗话说,雁无头雁不飞,我们要抗日,就要找真心抗日又善于抗日的人,只有在这种人的领导、指挥下,拧成一股绳,才能有所作为。”谢峥说。
“你让我们去找□□、新四军?”马昭仪仗问。
“对呀!”谢峥肯定。
“这新四军在哪里呢?”林静如问。
“如果你们有投奔新四军的想法,我有几个朋友,可以为你们搭桥牵线,不过你们要守口如瓶,切不可走漏雨了风声,耐心等待我的回音。”
一个月后,几个热血青年,果然在谢峥指引下,去投笔从戎,但征途却荆棘丛生,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