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夕阳晚照斜 > 071 近卫军

071 近卫军(2/2)

目录

“夫人折煞老奴了,能照顾夫人也是老奴的福分。”

这句话,罗婶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奉承唐诗。当初愿意跟唐诗走便是有着赌的成分在里面,在遭受了多日的磨难后,乏了,累了,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在矮子中选了唐诗这个还算个高的。

多年大户人家后宅待着,富贵生活见识过,也跟着沾光享受过,如过往云烟,已消失靡尽。跟唐诗走前便做好吃苦的准备,就是因为她也来自乡下,知道乡下生活不易,也只是想求个安稳度过余生。

只是没想到,却会因此得福,这里生活虽比不过以前的主家富裕,贵更是望尘莫及,甚至连一般的城里人家都比不上。但是,在这里,她得到了心的安宁,和安逸,这几个月的日子,是她这些年来过得最舒心的,没有争斗与肮脏,没有防备与陷害,永远过的小心翼翼。

唐诗和宋词都不是苛刻之人,或许也是阶级地位没有达到一定的地步,对她还是尊重的。唐诗待人虽冷淡些,但不会颐指气使,不会摆架子,还会和她一起动手干活。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也不会饿着,都能吃饱饭,吃的舒心,并不会在饮食上克扣,在牙行那段吃不饱的日子现在仍然历历在目。

几个月的相处,每日朝夕相处,唐诗已经把罗婶当成家里的一份子,相伴是很重要的,并不是因为怀孕荷尔蒙失衡而出现情绪波动。她已经习惯了罗婶的照顾,习惯吃罗婶做的饭菜和糕点,习惯了穿着罗婶做的衣裳,还有罗婶不经意间或者有意无意间所教给她的一些规矩见识。

现在唐诗身上穿的衣裳都是罗婶做的,虽简单却别致,但她坚持只做襦裙不做裤子,在衣着上尽量把唐诗往后宅妇人靠。唐诗也不挑,罗婶做什么她就穿什么,漂亮的襦裙穿在身上,就连梁氏也羡慕不已,也造成了不便,才会出现她被陈氏梁氏拽倒压到事件。

现在有了身孕,唐诗也知道不能由着性子任性,搬来城里也有方便的地方,离闵大夫近了,身体和孩子也得到了更多保证,每日也能吃到各种新鲜肉类,和更多种类的菜蔬。所以,现在每日都能喝上美味的汤,加上闵大夫开的滋补药材,多喝汤少吃饭,对胎儿好,对母体也好,到时候生产便会轻松些,毕竟胎儿过大容易出现难产。

那些蜜饯,唐诗吃的不多,给了一碟子罗婶,对于赏赐,罗婶已经习惯,欣然接受。不说以前的主子,那些后宅夫人都习惯通过这样的赏赐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更是笼络下人的一种手段。罗婶和唐诗虽然相处了不到半年,这里也不是什么大富之家,不会动辄就赏赐下人朱钗首饰银子这类,可唐诗对她算是很好了。可以这么说,他们基本是吃一样的东西,穿一样的布料,只要是他们吃进嘴里的东西,基本都有罗婶的一份,身上衣裳的布料都是用的一样,每每这个时候罗婶便会特意挑些暗沉的,做的衣裳也尽可能的简单,以便区分。

所以,即便与名门大户相比,没有锦衣美食,罗婶却是高兴的,知足的,那是对他们作为下人的最高的对待,尊重。

这边唐诗和罗婶适应的挺好,相处愉快,为了唐诗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食物,罗婶都是一早起来去市场采买,回来再做早饭,或者那天买的东西比较多需要更多时间的话,会吃完早饭后再慢慢去采买。有时候唐诗会跟着一起去,顺便四处逛逛,看看,活动活动,不过一向对逛街不感兴趣,大多时候都是待在屋子里,院子里。

宋词那里倒是又有好消息传回来,当初他能留在驻军,便是常将军以近卫军的名义留下的,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位置,也是一个高危险的位置。

毕竟常将军作为都宁府郾城府两府驻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可以说是正二品的都指挥使,因为两府的特殊性,一个是与西凉交接的边境重地,一个是地理位置特殊之地,他不可能在一地常驻,需都宁府郾城府两地来回跑。他的身边,也是最危险之地,有多少人想砍下他的人头可能而知,所以,他的出行,身边都是跟着近卫军,对近卫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宋词一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农家子,单靠几个月战场经验,即便是常将军钦点,也不可能马上进入近卫军,所以,之前几个月他一直都在大营里跟着所有兵士训练。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或许是达到了要求,也或许是身上有某一种常将军看中的方面,现在已经把他调到来身边,成了常将军的近卫。

作为近卫,自然是常将军去哪就要跟到哪,这样,每个月固定两日的休沐就没有了,有可能一两个月见不到人,也有可能常将军正好一段时间在县城,宋词便能多回家几趟,不管是回来看唐诗一眼也好,回来过一晚也好,宋词反而是比较高兴的。

这次宋词要随常将军去一趟郾城府,在去之前可以回家休息一日,他们来城里也快一个月了,一直没有上门去看看吴大哥。对于吴大哥,宋词是感激的,没有吴大哥请他帮忙带路,他就赚不到当初的五两银子,就没有钱起房子,也通过他交到了佟六佟七几个朋友,更是认识了闵大夫,这是最大的收获。

说起来,他们也有一年没见面了,以前一起山林寻宝打猎的光景历历在目,一起大口吃肉喝酒聊天,很简单,却很怀念。自从去年战事起,他们就没有再见过面。

现在他们也搬到城里来了,难得抽出一日空闲,宋词便带着唐诗,前去做客。

吴大哥家也在城北,比他们家闵大夫家更靠北一些,隔了几个街区,不算远,往北走一刻多钟便到。

幸好当日吴大哥在家,没有外出,要不他们就白来一趟了。

看见他们家的情况,唐诗才明白,当初吴大哥怎么会跟宋词借银子。

按理说,以吴大哥的本事,他打到的猎物都有固定的销路,不用担心卖不出钱。而且他们一般的猎物还看不上,不像村子里普通的猎户,都是猎些普通的小猎物,他们专门猎一些大型的珍贵的,售卖酒楼和大户,到手的银子算是挺可观的,日子肯定不会跟拮据搭边。

吴大哥的爹娘尚在,但都是常年疾病缠身,特别是吴大爷,年轻时也是个猎户,吴大哥一手打猎本事就是从他手里接过来。就是年轻时身体上的伤痛,导致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需要常年用药养着。

相比于吴大爷,吴大娘的情况好些,但也是小病小痛时有发作。就算是在可来堂看病拿药,闵大夫收的最低的价钱,一年到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吴大哥生育有一儿一女,大儿子送到了书院,每年束脩笔墨书本的开销更是大。

在他们家,唐诗还看到了一个挺着五六个月孕肚的年轻妇人,挺着大肚子还给大家上茶。

私下问了宋词才知道,这妇人原来是他们家当初买来照顾吴大嫂坐月子及孩子的小丫鬟,后来又照顾吴大爷吴大娘,在他们家已经有些年头了。

吴大嫂生了小闺女后,一直没有再怀上,小闺女都快五岁了,肚子还是没有动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