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想宋词(2/2)
种这两样,唐诗都薄施了一层肥,把种子先盖上一层薄土,再浇上沤好的粪肥,这样不止出芽出的快些,长出的芽还比后施肥的壮些。
不过看看剩下的近两亩地,唐诗准备拿来种棉花的,有点为肥料头疼。粪池里去年宋词沤的粪,还是回老屋那边拉的牛粪和猪粪,本就不多,现在还剩一点底,是打算留着浇菜用的,棉花就只能先干种下去再说,往后再抽空去林子里背些沤烂的树叶回来,一点点背,总能都施上一遍肥就是。
宋词不在,唐诗现在做什么都觉得有些无力,只能见一步走一步了。
次日一早,再去把剩下的茶叶采了,这剩下的几棵,主要是树冠稍高的,甚至有的比她还高,显然是树龄多年,且无人采摘,肆意生长的结果。
唐诗把砍刀都带来了,直接半腰砍断,把高的枝杈砍下来再慢慢摘,这样还算是剪枝了,往后长出来的枝芽既方便采摘,又更嫩。
忙活了两三日,茶叶晒的差不多了,去县城前一日,跑了一趟村前河对面的竹林。摘了几把宽竹叶,还挖了些晚出来的竹笋,就地就剥了,这样没那么重,能多带些回去。
本来还想掐些西洋菜和水芹菜的,可看着沼泽地边沿光溜溜的一片,早被村民摘光了,哪还有剩的。沼泽地往里去一点倒是有,村子里的人都不敢贸然冒险,唐诗更是不敢进去,为了两把菜把小命丢这,多不值得。
仗打完了,通往县城的官道上来往车辆也多了起来,南来北往的马车,这些时日看来,比以往还多。
唐诗背着背篓在官道上等了没多久,便搭上了镇上县城来回专门拉客的马车。
拉车的是本地常见的矮种马,耕牛多金贵,要不是农家自家用,一般不会舍得用来做拉客的营生。别看矮种马比不上高大的战马,但其价钱也不比耕牛低,用来拉人拉货,脚程更是比牛快的多。
唐诗上车的时候,马车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有些拥挤了,便把背篓摘了下来,放膝上抱在前面。车上的人大多是镇上或沿途几个村庄的百姓,有去县城买东西的,也有像唐诗这般,带着东西往县城卖的,大家脚跟前放着好几个箩筐背篓的,里面都是些农家出的物品。
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坐车里也无事,不管相识不相识的,不一会便聊了起来。
聊聊前段时间打仗那些事,聊聊家里公婆媳妇的,又聊聊庄稼,然后那几个带着东西去县城卖的,就聊到了那些小买卖。有人也顺嘴问了一句唐诗拿的什么去卖,唐诗还在兀自发愣呢,等到车里的人不见她回话,都往她看过来,整个人才回过神来了。
唐诗看着这些眼神,还在莫名其妙呢,便有个自来熟的村妇,径自伸手过来,把她背篓最上面的稻草拨拉开,露出了里边菌子木耳等干货。那妇人手还在干货里划拉了几下,见只是些平常的干货,一众人便不感兴趣的把话题转开了。
从头到尾,唐诗都没来得及说一个字,皱了皱眉,虽对那位大婶的行为有些不喜,但看这些人也没用恶意,便罢了。
幸亏茶叶放最底下了,上面放了些干货,要是茶叶直接被她这么一扒拉,也不用拿去卖了。
把干货拨平弄好,再把上边的稻草盖好,身子往边上缩了缩,不与那位大婶靠的过近。大婶身上有股奶味,不是甜甜的奶香味,而是,好像是有些变味的奶味,想必是她正在奶孩子,但衣裳上可能渗了奶水,却没有换洗,像是隔夜有些变馊的味道,不大好闻。
大婶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这胎应该算是老来子,前边听他们聊天说到,她的孩子都两岁了,孩子吃奶,唐诗眉头又皱了皱眉。
天气暖和,加上马车里狭窄,大婶身上的奶酸味越来越浓了,唐诗忍不住往边上一缩再缩,都快半个身子挂在马车外了。
忍耐了一路,等到了城里,下马车的那一刻,唐诗才觉得活了过来。
县城里唐诗根本不熟悉,算上这次,也就是第三次来,且这个时候的县城,不如往时的平静,她一个妇道人家,独身也不敢往那些人员混杂的地方去,集市在哪个方向她都不知道,便决定先去可来堂那边打听清楚再说。
这个时候的可来堂,来看病和抓药的人,比去年第一次来时看到的要多些,还看到了闵大夫正在大堂里给人看诊。
唐诗在对街站了会,没有直接上前,过了街,在拐角那里拐了个湾,往医馆后院去。
后院林婶给开的门,闵大夫他们平日就住在后院,吃喝拉撒睡,都是林婶在管着,林婶除了出门买菜,基本都在后院待着。
唐诗坐下一杯水都没喝完,闵大夫就来到了后院,唐诗也没想到林婶竟然把闵大夫给叫来了,本只是跟她打听点情况而已,问问现在城里哪里太平些,去哪里卖茶叶好,没想到,直接把闵大夫给叫来了。
前堂还有不少人等着看诊,唐诗也不好耽搁,也没客气,直接把来意跟闵大夫说了。
闵大夫听了她的话,从地上的背篓捏了些茶叶在手心,看看,闻闻,末了摸着他的长胡子,沉吟一会,让唐诗直接在医馆外卖即可,边匆匆回前堂去了。
一开始唐诗也打过这个主意,先前她在对街时就注意到了,这里整条街过去都是临街店铺,街上人流量饿不少,而且对街斜对角就有一家茶馆,比去鱼龙混杂的集市好多了。只是,还没等她提出,闵大夫就提前给她做了决定。
现在得到了闵大夫的同意,一切就好办多了。从后院出来,绕道医馆外,找了个显眼又不会影响到人员进出的地方,还特意跟林婶借了张方凳和一个碗,用她带来的茶叶现场泡了碗茶,放方凳上,用来招揽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