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陈氏走(2/2)
把衣裳洗完晾晒好,唐诗背着背篓,把竹筒装满水,手里拿着短匕,唐诗今日继续进山去。
不过今日换了条路,不走细流那边,还是走屋后边他们去年开出来的那条路。虽然几个月没有人走动,野草长的茂盛,但依稀还是能辨别出那条走过的路。
唐诗没有走的太远,只是在近处走走,捡了些常见的菌子,还有木耳,便往回走了。他们这边还好些,离村子远,基本没有人过来,即便没有菜,总也能找到些能吃的。离村子近些的地方,估计能捡的,能挖的,都被村民们捡光挖光了。就是她站在屋后边往村子那边看,山外边没有树遮挡的山边荒地,都有不少村子里的人在挖野菜。
今日唐诗倒是回来的早,处理背篓里的菌子木耳时,陈氏还晃过来看了两眼,见没有什么好东西,便又撇着嘴走开了。
吃过上午饭,唐诗还是继续跑到下边去除草,继续做着早日一样的活,不急不躁的,把山坡上看着的陈氏,气得牙痒痒的,又无可奈何。
又过了一日,在唐诗回来的第五日,吃过上午饭没多久,唐诗正蹲在地里拔着草,几日不见的宋明富出现了。不同上次的是,这次不但牵着牛,肩上还有一根扁担挑着犁耙过来了。
老屋那边显然是几家都把地里活忙完了,终于轮到唐诗这里,宋明富这次没有急着回去,帮忙把唐诗这里剩下的地都翻了,犁了一遍,又耙了一遍,把草都刮成一堆一堆的,省了唐诗好些功夫,到时候只要把这些草清理出去,挖坑就能下种子了。
就这里的几亩地已经够唐诗忙活的了,所以上次宋明富过来的时候,唐诗便跟他说了,分家分到的那一亩旱地,今年就给他家种了。不管怎么说,就算对老宋家这些人当时看着她烧糊涂了,都是冷眼旁观,放任陈氏的不管不顾。可这个时候,不管是谁授意的,也只有宋明富一人来帮她忙了,这份人情,她唐诗承了。反正这块地放在那里荒着也荒着,还不如把这人情给了宋明富,算是两不相欠了。
至于这块地所交的税,反正这里旱地交的税就不多,到时候宋明富愿意出便出,不出她也不是交不起,就当还人情了。
宋明富边用木耙平整地,唐诗就用筐子捡草根,背到围城边上倒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开出来了三亩多地,除去几分菜地和已经种上黄花菜和花椒的一亩地,剩下的两亩多地,一堆堆小山似的的草堆,也把唐诗累的够呛。
宋明富把地犁完耙平了,再下去把二亩水田也耙了一道。趁着泥浆还在流动,唐诗丢下捡草的活,跑回屋把已经发好芽的稻种拿下来,用脚垅了小块出来,把稻种撒了进去。肥力是应该够了,之前在宋明富犁地的时候,唐诗就来来回回十几趟,咬着牙,半桶半桶的,往水田里挑了十几担沤好的粪。
顶着大太阳干活,人容易干渴,早在宋明富过来的时候,唐诗就跑回去烧了灌水,直接连灌背到下边地里。两亩多旱地,加上两亩水田,大半天下来,人和牛都累的够呛。唐诗在田里起垅撒稻种的时候,宋明富就歇在一边,把牛放去吃草,人也坐下来喝碗水歇口气。
唐诗的稻种还没撒完,忍耐了几日,终于再忍不下去的陈氏,最后一次把这个屋子翻了一遍,就连厨屋柴堆都没放过,什么都没翻出来,终于死心,拎着她的包袱,满肚子怨气的跑到下边来,对宋明富说了句回家,便气冲冲的走了。
宋明富愣了下,才反应过来,嘴里唉唉硬着,赶紧把犁耙挑上,牵着牛便追了上去。
唐诗看着跑出了一段路的陈氏,挑了挑眉,不错,还能忍上五日,倒是有些低估她了。不过心里也松了口气,这陈氏再不走,她倒要先忍受不住了。
想到这,赶紧把稻种撒上,地里的草也不捡了,扛起铁锹就往石头蘑菇那里跑。
把堆在最上边的柴火和茅草搬开,再把上面那层土铲开,露出了木箱子的顶部。小心的把上边覆盖的土都弄掉,掀开箱子盖。随着盖子的打开,一股淡淡的霉味散出来。
来回好几趟,把粮食都搬了上去,每袋粮食都仔细翻看了一遍,好在当时多做了些功夫,在箱子里面也铺了层稻草,粮食没进去水,霉味也只是因为在地下埋的太久,不通风,所以才有股发霉的味道。粮食都没变质变坏,只是吃起来会有股发霉的味道而已,到晒上几日就好些了,倒不是什么到问题。
只是那几条腊肉就没那么幸运了,多少都长了些霉,唐诗用水喝稻草仔细刷洗了几遍,挂起来晾晒几日便好了。
虽然掩盖的好,箱子没有进去水,可毕竟这段时间下了好几场雨,泥土渗下去的水是避免不了的,木箱子的板有几块被泥土泡的有些微微翘起了。唐诗把粮食搬进屋后,把箱子也起了出来,先把坑填平,再把箱子扛到小水潭去刷洗干净,直接放边上晾晒,等好好晒上几日,再把回去。
吃了几日菜干,咋一看到一粒粒白胖的米粒,还有肉,唐诗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
把米淘洗,放陶罐里,加水,放灶上点火熬煮。再用短匕割了小半截腊肉,切成丁,放进罐里一起熬煮。把今天早上摘回来的新鲜菌子和木耳,也洗了一把,撕成小块,丢进去一起煮。
一罐熬得浓烂的粥,鲜香扑鼻,唐诗一口气喝了两大碗,被折磨了几日的胃,终于缓了过来,舒坦了。
即便在闵大夫那里休养的几日,每日好菜好汤,也比不上这一碗粥,这是唐诗一个多月来吃的最舒心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