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兄弟情(2/2)
宋词他们常进去这边的林子,自然也看见了里面的山货,平时浆果野果没少吃,坚果也捡了不少。一场秋雨过后,林中的蘑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两人采了不少回来。这边没有村民过来,采到的蘑菇不少,唐诗把这些蘑菇晒干,给吴大哥闵大夫他们都送了些过去。
这里紧邻南方,虽能种植两季庄稼,冬季也没有往北那边那般漫长,可冬日里也分外寒冷,需备下柴火取暖,才能更好的度过整个冬日。要是不提前备下柴火,待雪下来之后,进山砍柴不易,所以村民们秋收后除了进山捡山货,也会趁机捡伐过冬的柴火。
干枯的柴火捡起来也不易,唐诗最不耐烦去做,便拉着宋词,拿上斧头,去了先前采蘑菇时发现的一片松木林里,把松树底部横出的枝干砍去一半,就当给这些松树修修枝了。把砍下来的松树枝打成捆,就地堆放,等树枝干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来挑回去便是。
松树带树脂耐烧,烧起来还有一股松香味。即便他们买不起炭火取暖,要烧木头来弄的满屋子烟熏味,可有的选择,也会选些好的木材。
想到烤火,唐诗便有些想吃烤红薯了,虽只种了几垅,收的红薯不多,也够他们两人吃的了。
到时候,冬天冷的不想出门了,便可以在屋里便烤火取暖边烤红薯吃,有了松木的清香,简单的烤红薯也能好吃几分。
秋收过后,天气日渐转冷,城里吃野味的人也变的多了,吴大哥他们也来的勤了些。秋日里雨水少,更是方便他们打猎寄采药,为权贵人家找珍贵木材的人也比之前来的次数多了。短时间内,宋词他们这一片位置,因之前几乎没人来过,倒是还有不少好东西。而且宋词家就在这里,他们从这里进出也方便。
经过宋词的解说,唐诗知道了这里专门会有一些人,如宋词般,会看天气,在密林内熟知辨别方向,给进山的人做引路向导。有的人自身便会一二,如吴大哥他们不甚懂的,便会请宋词带着他们进山林,每次会给些酬劳他。当然,他们常年在山林里走动,不止认识宋词一个向导,阜县地处半丘陵地带,周边山林众多,只要能找到东西,他们那里的山林都会进入。在宋词无法让唐诗一个人在家过夜,不能再跟着去更远的地方带路的时候,他们便会请别的向导同行。
宋词与吴大哥他们认识,也是机缘巧合。
当年他在县城干活,是在忆江南酒楼后堂打杂的时候,经常帮着采办的收货搬货,久而久之,便与送猎物过来的吴大哥他们认识了。
一次机缘巧合下,宋词在后院帮忙收东西的时候,看着随意露天当值院种的货物,此时艳阳高照的天气,他却说不久时会有雨,还是把货物收拢仓房为好。这话,被他人当成了笑话,恰巧来送猎物的吴大哥也听到了,当时不甚在意。可在他回到家中不久,便开始变天下起雨来的时候,想起先前酒楼里那个小伙计的话,倒是动起些心思来了。
他们常往山林里跑的,不管是打猎还是采药,为了多一份安全,常会结伴而行,与闵大夫他们,便是因此熟悉,相交甚深的。
可山林里林深树密,地形复杂,参天树冠遮住了大部分阳光,辨别方向困难,稍不注意,便会迷失于山林中。
在茂密的山林深处,野兽的威胁往往不是最要命的,要是在里面迷失了方向,一旦出不来,便是凶多吉少了。
常进山林的人,多少懂得一些在林中辨认方向的方法,只是没有把握的人,不敢往往深处去,只能在外围往里一些地方打转。
后来,跟宋词熟悉起来后,才慢慢得知了他有这个本事,便相邀他给他们带路,直到深交,经过多次山林中的性命相交,已成了今日兄弟般的交情。
吴大哥他们每次前来打猎,不忘会顺手给唐诗他们带一两只野鸡野兔等小猎物出来,唐诗他们晒了干菜干蘑菇等干货,也不忘给他们捎上一些。东西虽不贵重,重的是他们的交情。
这番知交情义,在唐诗看来,比之与老屋那边的血浓亲情来说,也不输几分。
“媳妇,以后有机会,等我们赚够了钱,我们也搬去城里住吧。”
一日,他们在地里拔棉花秆子的时候,宋词突然想到了同住在县城里的闵大夫吴大哥佟六佟七等人,能时常走动,见面,同桌而饮,有事还能相互帮扶,一时有感而发,便问了唐诗有机会搬去城里住的话。
“好。”
本不抱希望的,因为唐诗就连平时想带她同去县城都不愿意,想来她对县城是有所不喜的。没想到,这次随口一说,她竟然同意了。顿时,宋词把棉花秆子的双手也停了下来,愣愣的看着媳妇。
“媳妇,你真愿意?”
“没什么愿不愿意的,有能力,谁不想往更繁华的地方而居。”
她本就没说过绝不往县城而且,这是对那里有些地方不喜而已。今日他们拔棉花秆子的这会儿,听他说起往日在县城干活的日子,与吴大哥他们相交的日子,与朋友兄弟的惬意自在,他说的向往,她听的不是滋味。
她知道,自己硬要拖着他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起房子,远离村子,远离家人住在这里,清净到冷清,平常便只有他们二人,就连个孩子她也不愿意给他生。她知道,一直都是她太过自私,只顾自己,却故意忘却了,他生于此,长于此,这里有他的爹娘亲人,有他的知交朋友,她不该拘着他和她一起远离人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