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蒸排骨(2/2)
把鸡关进了笼子,回过身,喊着小陈氏给她端洗脚水。之前显然是故意躲在房里的小陈氏,听声嘴里一边应着一边快步走了出来,进厨屋端水去。
唐诗的小脾气又上来了,碗筷一搁,坐那不动弹了。
宋词不敢说什么,感觉自个这会儿说什么都不对,默默的收了碗筷,出去刷碗去了。
其实,一开始唐诗还挺喜欢陈氏这个老婆子的,觉得她明事理,聪明有远见,不是糊涂之人。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管理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一个锅里吃饭,时间长了,再好的感情,总会有磕磕碰碰出现,就会产生隔阂。陈氏早就表示,等他们四兄弟都成了家,就分家,分开过,各自管自己的小家,他们做爹娘的就不再管事了,好好享几年福。
现在看来,她哪里是明事理有远见?其实就是个极度自私的人,这种人往往只考虑自己,做一切事情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而不考虑他人感受。
这个唐诗能理解,因为她,也是一个自私之人。
她从不崇尚自己的高尚,人都是自私的,懂得为自己谋划的人,会让自己过的比较幸福,而实际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陈氏的性格她能理解,可对她的做法,却喜欢不起来。
当你的好意被别人曲解,随意拿来糟蹋践踏的时候,谁能高兴得起来?
况且,这好意还不少她自愿的,还是被逼着拿出来的。
不管陈氏如何,接下来的日子,唐诗是彻底把自己懒了下来,除了侍弄侍弄三餐,每日就是搬个小板凳,屋门前,廊檐下,院子里,把脑子放空,发呆。无聊了,就拿两个竹笋出来剥,可无聊的时候是在太多,不知不觉就把挖回来的两篓竹笋给处理完了,又晒了好些笋干。
其实,这个时候的竹笋已经不是很鲜嫩了,有些老了,清明前后采摘的最为好,这个时候的竹笋,最是鲜嫩。他们挖时已经是挑着挖,专门找的出的晚的来挖。她那里懂这些,只懂得吃,只知道逮住机会就多备点吃的,要是过了季节,就只能到冬笋出来了。
她能坐得住,宋词可是闲不住的,几乎天天都要去地里田里看一看,转一圈,看看种下去的庄稼长势怎么样,草长没长出来,特别是新开的坡地,眼看着草和种下去的种子一块长出来的,甚至有的草长得比庄稼还快,还要好。每天转一圈过去,清清草根,看着陆续长出来的嫩芽,对这块地有多了些希望。
本来挨近小水潭那一片长着不少野蒜,唐诗特意交代不用翻动它,原样留着,她要把这一片野蒜保留下来,以后想吃了,直接来这里挖两棵就行。
当初清理荒草直接用火烧的,这片野蒜虽然本来荒草就少些,火势蔓延的也不算重,但多数还是被火烤过了,有部分野蒜苗还是被烤焦了。后来被大雨一浇,又过了这么些日子,青苗又重新长了出来。宋词还把间杂其中的草清理了一遍,留下嫩绿的野蒜。
其实真正想闲下来是不可能的,就看你眼里有没有活了。
唐诗知道还有很多活要干,可她就是懒,提不起精神来,根本不想动弹,就差长板凳上了。她人是摊着,可脑子一直没停止转动,她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肥力这个问题。他们的田地收成低,除了开荒地本身就是瘦地,这是一个其一,还有就是地方离村子太远了,步行过去,将近需要两刻钟,即便挑着家里沤的肥过去也挑不了几担。而且,沤的肥有限,除了人拉粪坑里的,就是用牛粪和猪粪沤出来的,看着是多,可四家人都用,摊分下来就也没剩多少了。
缺少肥力,收成能好才怪。
况且四家已经分家了,春耕用的肥料都是去年沤好的,还能一起用,等到再种庄稼,就得自己沤肥了。
唐诗现在就在头疼这个问题,东西不是种下去了就不用管的,多了几亩地,可至今未放一点肥料下去,再不想办法,到头来,他们就白忙活一场了。
不等唐诗想出办法来,这边二房就要搬新家了。
二房的新房子已经起好,收拾晾了些时日,看了个好日子就忙活着要搬家了。
要搬新家,自然就会有人来给温锅,梁氏的娘家自然不必说,也可以说二房这个房子还是在梁氏娘家的帮衬下起起来的,娘家四个哥哥自然会来给梁氏撑面子。
这边老宋家,虽然不可能请全村人过来,但宋老头这一脉的八兄弟是必须要请的,还有村长及族里一些辈分比较高的长辈,自然是要邀请坐上位的。
老宋家,作为亲兄弟的其他三房,自然都会过去,唐诗跟着宋词,手里提了条肉,也过来了。
二房的新房子起在村尾,村子的最东边,再过去就是一片荒地。
随着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发壮大,而且这几年风调雨顺,又没有天灾人祸的,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存下了点银子,村子里多了好几间青砖瓦房。
不管是青砖房还是泥坯房,村子中的地能拿来起房子的,基本已经划出去,再起房子,就只能往东扩,这边延伸出去,是一片荒地,因地里含有砂石,无法开荒成良地,就只能拿来起房子了。
房子起了三间,目前是够住了,要是以后添了儿子,房子不够住,再往左右各加盖一间,手里银子够的话,外层包一圈青砖,就成了老宋家祖屋现在的样子,五间青砖大瓦房,也挺够气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