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初规划(2/2)
这个时候,有别的人进来要买东西,杂货店老板就让他们自己慢慢看,上前招呼客人去了。
唐诗耳朵里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那客人说着什么亲嫁妆喜被的,做一床八斤一床十斤的被子,这个时候买棉花划算,好的棉花要三十五文一斤。
等等,棉花,有了。
等老板送走了客人,唐诗马上上前问老板棉花价格,有两种,好一点的三十五文一斤,差一点的三十文一斤。唐诗不说话,在心里算着一笔账,老板以为以为她嫌贵,连忙解释。
“这个时候买棉花最是划算了,看看,这些棉花可都是好的,因为是去年的旧棉花才卖的这个价,要是等秋上收了新棉花,入冬再来买,就找不到这个价了,四十文,四十五文,甚至五十文的都有可能。小娘子现在买家去,可以做被褥棉衣,给爹娘做,给自个做,不用等到冬上多花冤枉钱,都是最划算的。”
的确,不说季节问题了,价格都是波动的,随行就市。再说现在的村民,种植都是以粮食为主,每家每户都不会多拿出地来种棉花,最多也就种够自家人用的,或者像刚才的顾客一样,直接买就是。
听到老板说的价格,唐诗就已经眼前一亮,就它了。
最后,粮食种子没买到,买了一包棉花籽回来。
今天从镇上割了猪肉回来,晚上做了个竹笋炒肉,宋词给上房端了一碗过去。这些时日开荒辛苦,宋词割了两次肉回来,每次做好都给上房端一碗过去,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唐诗终于明白二房三房为什么久久不割一次肉了,虽然说大家都过的不算宽裕,可几顿肉还是吃得起的,而且家里还有着幼儿呢,不吃肉怎么长身体?
人人如此,唐诗又怎会反对,她可不想被盖上不孝的帽子,且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她也赞同。可看看面前只剩半个菜盘子的竹笋炒肉,唐诗只能朝天翻白眼,就这么点肉,送了大半过去,他们还能吃几口?
孝顺是应该的,愚孝也是不对的,要是往后有点什么,有口好吃的,都要给父母送过去,这日子还怎么过?
“这个,每次都要给他们送去?”
唐诗不淡定了,用筷子敲了敲菜盘,问宋词。他们今天新买的菜盘子,虽然只是粗陶盘子,但终于告别了用碗盛菜的日子,让她这个每日三餐需要围绕着灶台转的人,看着也舒服些。可是,看着精心炒出来的菜被送了大半出去,心情顿时就不大美妙了。
“总不能,我们吃肉,让爹娘看着,总是一个院子里住着,我们关起门来自个吃不大好。”
也是,一个院子里住着,出门就能碰着面,做顿饭香气满院子人都能闻到,要是知道他们买了肉吃没给上房送去,估计陈氏又要站院子里开骂了。
还是,早日从这里搬出去为好,眼不见为净,反正每年该给的供养粮食他们不会少,年节的孝敬也照样给,但日子过的可不能让她吃餐饭都吃不舒心。
“明日,这雨真能下来?”
外头满天星光呢,哪里有点像是要下雨的样子,唐诗有些怀疑他的话了。
“能下,下响不下,夜里也会下。”
宋词说的信誓旦旦,他不会看错,明日这雨肯定会下,对这场雨,他比她还关心,肯定不会看错的,辛苦忙活了十几日,就等这场雨下来了。
唐诗点头,雨能下来就好,早一日下,开出来的地就能早一次种上东西。
钱真不经花,今儿镇上跑一趟,买了二十斤米,家里剩的谷子不多了,而且每次要拿谷子去舂米,麻烦不说,谷糠还特多,需要用簸箕颠好几遍,淘米时还得淘好几次水才能把谷糠去掉,太麻烦了,干脆直接买人家舂好的,省事。买米,加上买种子,七七八八的,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几百文。
现在,分家时分到的二两银子,只剩下一两零几个铜板了,再没有收入的来源,房子要等到何年何月去了。
两人成亲前宋词倒是和他大哥一样,也是在县城干活,不过没他大哥本事,做到了二账房,也就是个酒楼打杂的,收入自然比不上,可也是份稳定的收入。可自从去年腊月回来成亲,就把酒楼里的活给辞了。要是没分家,还能出去再找份活,可现在这样,要是他去了县城干活,地里的活唐诗一个人可忙活不过来。
第二日,天气果然起了变化,上午还是太阳高挂,下响天就阴了下来,待人们做夜食的时辰,雨淅沥淅沥开始下了起来,夜里雨越发大起来,伴着春雷滚滚,正好给插下的秧苗喝了个饱。
白天唐诗又拉着宋词去河对面的竹林挖了两背篓竹笋回来,趁着笋子还嫩,多挖些回来,因着下雨,就没有处理,直接堆在大门廊檐下。
一夜大雨,把地浇了个透,唐诗两人早早起床做了早饭吃过,宋词把犁耙用扁担往往肩上一挑,手里牵着大水牛,唐诗把锄头铁锹一抗,背后背着午饭,直奔山坡去了。
被水淋透的山坡,深扎根的荆棘又已经全部被挖了出来,只剩草根,用犁头直接犁地,有了犁和牛,可比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省力多了。
用犁把地犁了一遍,再用木耙多耙几遍,被犁起来的草根就挂在了木耙的耙尺上,一堆一堆的草根,只要捡起来,用背篓一篓篓往边上背,直接堆围墙用。因为草根太多,很多结块的,还得用锄头铁锹把它们捶散开,两人披星戴月的,整整忙活了三天,这地看起来才有点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