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1/2)
下一个节目是类似于诗朗诵一样,但是有音乐,音乐是现场宫女用琵琶弹出来的,张雅也不知道这个时代居然还有这种表现形式。
随着动听的琵琶声,另一个宫女开始朗诵起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她的声音特别甜美,细细柔柔的,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每个人都能听见,显然是有独门秘诀练过的。虽然她站在场地的中心,离大家都很远,但是她似乎是像那些武林高手一样,有深厚的内功,你听她讲话,就好像她就在你耳边一样。
张雅听着听着,忽然奇怪起来,这不是中秋节吗?应该吟诵月亮啊,忽然来一个琵琶行做什么?正听着,已经结束了,音乐却没有停,直接衔接上了霓裳羽衣舞。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祜《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张雅抬头看了一眼小侯爷,看他也看着自己,微笑着,神情是那样温柔,张雅都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月亮升上了天空。
又是一个千里共蝉娟的日子。
一轮圆月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月亮睁大眼睛,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夜幕降临,有着无数的小星星,一眨一眨地,仿佛在邀请人们到广阔的空中去遨游,繁星像是大荷叶上的露珠似的闪烁着。
这舞蹈跳的实在是好,而且宫女身上的衣服好像都用熏香熏过了,每次舞动的时候,暗香浮动月黄昏,大家都要醉了,张雅就忽然很明白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会从此君王不早朝了,美丽的女人的确是会让男人丧失斗志的。
要不人们为什么说温柔乡呢!
终于所有的舞蹈演完了,皇后忽然冷不丁地问小侯爷:“方才觉得那跳舞的女子如何?”。
顿时所有的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有的人已经明白过来,不由得看向张雅。
张雅还没反应过来,但是看见有的贵妇看自己的眼神里,已经充满了同情。
原来皇后的意思是想把那个女子放在小侯爷身边做妾。
怪不得刚才皇后对自己那么好呢,原来是心里有鬼!
张雅看了一眼小侯爷,他显然是想拒绝的,但是又不能不给皇后面子,只好答应了。
接下去宴会还在进行,但是张雅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