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1/2)
很快, 就有人也想要跟着在雪下面开店了。
对于这种事情, 政府自然是支持的。赵安君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理所应当的要被拉来分享经验。
可这经验上面,赵安君实在没什么可分享的。她能做到这些,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她有丰厚的家底。她在末世之前就已经做好准备了。光是这一点,可能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不到。
所以要她分享,赵安君也只能当他们自己随便来店里头实地考察, 有什么不懂的就问。而赵安君本人末世前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现在还属于创业阶段。让她大谈经验,那实在难为他。
这一点,其实谁心里都明白。
而过来考察的人, 其实问的最多的,还是赵安君的原料出处。毕竟这些才是吸引客源的关键。
赵安君就将糊弄姥姥家的那一套说辞给说了。鹌鹑只说是末世前养着玩的, 没想到就反之下来了。鸡是去年刚地震以后,赵安君知道了姥姥家家畜都死光了, 怕姥姥家上火, 所以买来的。结果后来事情多,没及时送过去,下蛋以后也繁殖起来了。
这样的说辞也算得上是完美。而问了原料来源, 又开始询问能不能从赵安君这里进货。或是干脆卖鹌鹑苗回去自己繁殖。
赵安君当然不会同意。原料上面,自己家用都不够用。
见他们确实有这个心。赵安君思来想去, 也只能卖给他们一些鹌鹑蛋种蛋。让他们自己孵化。活的鹌鹑, 要么留着要下蛋, 要么要留着熬汤做底料。之前又拿给张中宝五十只, 要是再往出拿,赵安君的心都快淌血了。
只是现在这样的天气,养活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孵化出来?
最后好说歹说,赵安君同意帮忙孵化,到时候多添一些粮食,赵安君孵出来再给养七天。硬实了以后再给送过去。这价钱上面,就要翻上两倍了。
现成的种鹌鹑不愿意买,能够买到种蛋已经很不错了。虽说赵安君要价比较高。可在这个几乎绝迹买不着的时候,能够买到已经很不错了。
好在家里的孵蛋机有几个,多孵几个人的分也不耽搁什么。将蛋数出来,入孵,这事情就算这样定下来了。
虽说别人家都在摩拳擦掌的准备分一杯羹,可眼下所有的生意都是赵安君一家的。赵安君也找了人,定做了个招牌,写上了赵氏两个字。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本地就算有后起之秀,这赵氏的产业依旧是本地的头一号。
大雪越积越厚。倒是解决了民众们用雪的问题。
政府那边干脆开始计划着,来年就用木头做支架,平时就放着,等入冬以后,再铺上塑料布或是废旧的衣服、棉被来遮盖。这样只要架子做的足够大,一般的小三轮车也可以轻松通过。若是谁家有电动车,就可以自由通行。或是谁家有牲口,拉个车也方便。
赵安君自己也在考虑,要不要来年牵出来一头牛,平时拉扯拉货也方便。总不能总靠着电动车,怪扎眼的。当然牛也挺扎眼的。
或者说,将牛给姥姥家,让他们平时赶着当代步工具。或是往这边来送货越不错。左右给他们暗疮的发电机功率不大,给电动车充电不容易充满。牛车显然更实用。若是要犁地什么的,也用得上。
生意逐渐稳定下来,客源也十分稳定。赵安君跟丘君言二人也就开始三点一线的生活了。要说忙也没什么可忙的。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赵慧会提早将饭菜做好。二人吃了饭一块帮忙将牲口弄好,再去打理植物。差不多十点之前就能做完。随后两个小时对于二人来说都是空闲时间。
十二点左右开始备货。叫那女孩的聋哑人父母和楼下的男人一块在丘君言房子的客厅里面,一起杀鹌鹑、给鹌鹑褪毛。收拾好了剁成块包装好。然后将煮汤用的料用小称确定好重量,一块放进水里煮上两个小时,随货就放在走廊,开着窗户任凭外面的冷风将汤冻上。随后还要准备一些干粮的材料。
在下午四点之前弄完,一直休息道五点左右,所有的员工都会过来集合。随后将所有准备好的材料放在小雪橇上。分四个方向八家店分好了,前去开店。到达准备好以后就差不多六点了。这时候温室那边下班,就有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一直忙到八点左右收摊,九点左右到家。到家以后将家里都收拾好了大概需要半个小时。随后洗漱、娱乐,十一点之前上床睡觉。
日子规律,倒也不算是太辛苦。
这样一直坚持到了将近十二月,开业几个月以后,深冬之下,县里面的生意开始回暖,不说是遍地开花,也是百花齐放。因为雪下可能比楼上还要暖和,穿着棉衣下来走动的人越来越多,倒是比夏天还要热闹。
有的人开始做一些蔬菜汤,就算没有肉,一口热乎的,对于那些家里煤炭都算计着用的人家来说,也有不小的诱惑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