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周行岛传奇 >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1/2)

目录

“静芸妹妹我们回去吧”,小雨中,一个青年身上穿着粗布无袖短衣,赤着脚,下身套着一条宽松的麻裤,裤腿高高卷起到膝盖以上,腰上和裤腿上系着粗麻绳。长发盘在头顶用网巾兜着。说着就去拉姑娘。 “再抓几条吧,天还早呢”姑娘弯下身子在一片稻田里寻找着什么。这姑娘披着一件护肩的蓑衣戴着斗笠。

一边一位大娘带着斗笠,也披着蓑衣,身上背着篓子,跟在后面边走边喊:“慢点,你们俩慢点”。

这青年乃是王家的长子,住在火方。岛上四方,最数火方条件恶劣,周行岛上木方人口最为稠密,其次是金方。水方人烟稀少。到了火方就可以用荒凉来形容了。在火方偏僻的某处高岭之上有一村庄,这村庄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一家庄。据说在这高岭附近曾经只有一王姓人家居住故而得名。现在这村子大了也只住着四户人家。一户姓王,父亲王长,母亲李氏,有弟兄俩王仁和王仪。王仁今年刚满十五岁,比王仪大了十岁,兄弟俩到不像是兄弟俩,像是叔侄。这王长一家世代在此居住既是那一家庄的第一户。

这王仁的从小胆识过人。面容虽不算俊美却也有些威仪之像。今年只有一十五岁,学了一些礼仪规矩,待人接物都有据可循。王仁年纪虽轻,待人却是敦厚老成,长得面方大耳,身上黑黢黢的,就像铁打的一般。王仁从小胆子奇大,抓个蛇,掏个鸟,摸个鱼什么都敢干。十丈高的椰子树,几分钟就能爬上去,摘了椰子不说,还要在树上睡一觉才下来。斗大的蜂窝,头上披个衣服,徒手就敢上去捅。附近的水塘不管深浅,两眼一闭,一个猛子就敢下去。也不是次次都能转危为安,胳膊上,腿上,背上的伤痕就是证明。好在脸上皮糙肉厚,除了黑点,零件一个没少。王仁命大,说起王家老大,附近村子里的人都叫他王大胆。

现在年秋天到了,每当雨后,李氏每日带着王仁和静芸去稻田里抓鱼。火方不像水方和木方自然条件优越,这里的人们在山腰上开垦出来一片片的梯田,梯田里种满了稻子。这些生长在稻田里的鲫鱼和鲤鱼已经长了半年了。这些吃稻花,稻米和虫子长大的鱼乃是当地人们的最爱,抓回来的鱼,腌制几个月就可以吃了。院子里已经摆着几个大缸。再辛苦十来天,所有的鲤鱼就抓完了。田里的鲤鱼已经长大一尺左右,在浅水里窜来窜去。静芸抓了一条玉想递给王仁放到篓子里。那鱼摆来摆去,静芸想抓住他,也跟着前后乱挺。王仁赶紧上去抱,被鱼尾巴啪的一声打到脸上,鱼窜到水里找不到了。静芸看着王仁哈哈大笑:"看你的脸,看你的脸,你脸上长了鱼尾巴了"。王仁抹一把脸,脸上更脏了。俩人打闹嘻嘻。

这一片稻田,翠绿的叶子托着金灿灿的穗子,每一株都像一位成熟的少妇,仿佛脸上总是挂着似是而非的笑容。风吹来翩翩起舞,让人想入非非。那一片稻田在阳光直射下黄的发亮,远远望去,一拢一垅的地沟就像非洲女孩的贴着头皮的小辫子,俏皮又可爱。三五个人行走其间每个人都好像喝醉了一样,左右移步就怕踩到他们。走着走着或有鸟雀忽然飞起,或有狡兔猛地窜出,或有几只蛙跳,或有几条蛇爬。这一片黄澄澄的海洋是生命的聚会地也是周行岛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粮库。

抓了一日鱼,有大半娄,王仁背了前面行走,后面李氏和静芸有说有笑,跟着往家走。走出一片稻田,路边站着一位道姑。这道姑三十多岁,一身道袍,头上戴着一个斗篷,看不清楚脸。这道姑,每年这个时节,都会出现在稻田这一带。但是似乎附近的村民没有认识她的。大家习以为常,以为是来此修行的道姑,也无人在意。李氏朝着道姑点了点头,一路随着王仁他们向家走了。

王仁家在一处斜坡之上。一处院落,八间瓦房,五间上房,三间下房。院子用大大小小的树支围了一个圈,院子里养了猪,狗,牛,羊,鸡,鸭,鹅。这院子倒像是一个动物园。除了半夜能清静以外,这一整天不是鸡飞就是狗跳,要不是就是猪和羊抢食打的不亦乐乎。院子里堆的乱七八糟,农具,草料,杂物,诺大一个院子,能踩脚的就剩下从院门到房门的一条小路。要是遇上下雨,院子里泥泞难行。到了冬天,雪水凝成冰层,从门口走到到院口,走一路摔一路,牙口不好,屁股上肉不够厚的,只敢手脚并用,边爬边走。

到了家里,从篓子里把鱼取出来,一个个用刀把鱼腮割开,用刀背去了鳞片,除了内脏,摘了鱼腮,洗净以后,沥了水,在米酒里泡过以后抹上盐粉。三日之后再把鱼泡过米酒,裹上米粉,一个个,一排排码到大缸里,密封好。十日以后即可食用。这一缸缸的腌鱼是火方人家过冬必备的美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