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舌尖有龙泉[快穿] > 我的70年代15

我的70年代15(1/2)

目录

田玉也知道自己现在受困于村主任一家, 没有办法。

村委办亲自盖章的政审不合格,然后她还背负着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样的罪名。

和村主任一家也几乎是撕破脸皮了,其他人也没有交好的, 她看不起这里的人, 所以这里的人也一样的不待见她,不可能给她任何的帮助。

她唯一交好的也就是同命相连的知青们,到现在林静和秦仪去北京上大学了,楚晓晓和林青去了一家专科院校。

后来的知青感情不够深厚,所以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但让她放弃回城, 那也是不可能的,明知道自己身在狼窝, 还不逃, 那是傻子行为。

所以她开始找机会,找回城的机会,彻底的脱离青山屯这个苦海。

去年年底的高考, 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但是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

所以能够跳出去的也是凤毛麟角, 他们知青院能有这么多还是因为下乡之后林青坚信回城高考都会有的, 所以坚持带着他们学习。

也因此, 当高考的机会来了,他们抓住了。但是没有抓住的人太多太多,看着别人兴高采烈的回城了,自己却还要在这里苦巴巴的过日子。

很多人都眼红了, 然后人心开始浮躁。

而这时候的云南地区刮起“返城”的飓风,而这场风波,也很快蔓延到各地。

很多地方相继发生了下乡知青和支边青年要求回城的集会、请愿活动,因此形成一股声势很大的“回城风”。

这场“回城风”来势猛,波及面广,不仅许多的农场知青闹回城,在插队的已婚知青、已在当地城镇安排就业的知青、下乡后参军又复员在外地工作的知青,以及各类下放人员子女,也都引起连锁反应。

田玉一直喜欢关注时事,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她知道,机会来了。

所以她把外面的现状通过先是发传单、出小报、贴标语等方式进行传播,很快这件事就传播的沸沸扬扬,而且经过求证,发现是真实的。

所以青山屯周围这一片的“回城风”也轰轰烈烈的搞起来了,她们先是集体上访、请愿□□。

在发现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他们开始罢工、绝食,甚至还有人在乡下备受欺压,激愤之下冲击领导、殴打干部、砸毁公物,抢劫商店等违法行为。

而不远处的兵团那边开荒也是又苦又累,这里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让他们有苦难言,说一句苦说一句累就是思想有问题。

他们也真的是受够了,开始组织赴京上访团,签写万名摺,进行罢工,发起“回城”的请愿活动。

这场请愿活动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到一个屯,再到一个市,最后发展为整个省,实力演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

领导们一个个都开始躲,因为出去就会被打,社会变得混乱不堪,因为知青们的罢工行为,导致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无法进行,兵团农场则出现了机车没人开、账目没人算、学生没人教,病号没人管的现象。

这时候有领导坐不住了,公开责骂道,“当初选择上山下乡,一开始就说明了这类客观自然条件,明明是你们当初要用知识改造自然创造幸福,怎么就一改初衷,把与农民一道激情燃烧的农村建设重任,咋就猛然视作枷锁了?”

下面的人立马义愤填膺的喊道,“你们给过我们选择的权利了吗?是你们强制要求我们山上下乡的。”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知青们气势如虹的喊道。

而田玉更是主动质问道,“各位领导,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需要你们回答,你们是不是可以向我们交交底,你们的家里都有几个子女在乡下当知青?”

这句话一出很多领导都哑口无言。因此,知青的“回城风”气势更加激昂。

像他们这些人,有的下乡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看不到前途,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迫切而又强烈。

他们跟田玉一样,不愿意把自己的一辈子耗在农村。

为此,当时的许多传媒对这次大闹返城也进行了狠狠地批评,有的指责是无理取闹;有的指责是失去革命斗志的表现;也有的表示体谅。

田玉这段时间自偷跑出来之后,就在也没有回去过,手里捏着在村主任家偷拿的200块钱,然后居住在外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