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70年代12(1/2)
时间不急不缓的过去, 一晃眼已经到了1977年。
林静每年都会拿出几块钱当奖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因此每年辍学的也有,但奋进的更多。
这期间, 在青山屯安家落户的知青也不少,而且很多都有了孩子。
林静也一样, 诞下了一个女儿, 今年两岁半。
9月, 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 录取学生时, 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当这一消息传来的时候, 大家还有点不敢相信,直到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这下子青山屯的知青彻底的沸腾了,没结婚的尤甚。就连那些稍显愚昧的村民也明白,知青们的春天来了。
而那些已经结婚的知青,看着自己的另一半, 再看看自家的孩子,脸上也显现出来了愁容。
有知青放弃了高考,但更多的知青,态度坚决, 势要回城。
“孩子才这么大,你去上学了孩子怎么办?”
知青笑了笑,哑着声音说道,“现在说那么多干什么,谁知道能不能考得上呢!”
对方并没有被安抚住,反而不依不饶的问道,“如果考上了呢?四年呢!你真的要去吗?”
知青看了看嗷嗷待哺的孩子,再看看旁边老实淳厚的伴侣,心中也有一些不忍。
但高考梦横担在他们的心上,放不下,也割舍不掉,她只能扭过头说道,“我也舍不得你们,但我上学那么多年,就是为了参加高考。如果不参加高考,我那些年的寒窗苦读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你真的要我一辈子都呆在这个山窝窝种这养不活自己的地吗?”
随后知青顿了顿,再一次的说道,“你没听说吗?只要考上了等毕业就会分配工作,到时候我们就有钱了。你放心,等有机会我就把孩子和你接过去。”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很多家庭里,有的信了,有的没信。
大家心都有一杆秤,聪明人都知道知青之所以会在这里安家落户不是因为感情,而是迫于生计。
一旦对方真的考上了,那可真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四年后,到底会是什么现状谁也无法确定,而对方又是否真的会回来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尤其是农村结婚特别不讲究,很多都没有领结婚证,只是把婚礼办一下就成了。
田玉那边也在面临这个问题,她的丈夫并不想让她参加高考,怒声说道,“我说了,你今年不许参加高考。”
田玉也有些愤怒,厉声尖锐的叫道,“你凭什么不让我参加高考?”
王建党指了指孩子,“孩子才一岁,你去上学了孩子怎么办?我怎么办?”
田玉看着嗷嗷哭的孩子也忍不住的抱头痛哭,刚结婚的时候她不喜欢王建党,也不愿意这么早要孩子,但王建党不答应。
经常按着她做那事,还弄到里面。结婚不过两三个月她就怀孕了,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她爱也不是,恨也不行。
怀着孕特别的受累,孩子闹腾的很,她口味来回变,但却没有人给她变着花样做饭。
每天都是平淡无奇的红薯面,吃的人想吐,十天半个月能喝一碗红糖鸡蛋水,补补身体,偶尔的吃顿鸡肉,那都是奢侈的事情。
村主任家说是家底丰厚,但家里面供养着一个工农兵大学生,下面还有一个高中生,也是很有压力的。
她一个孕妇,哪怕怀胎七个月了,还需要上工干活,她唯一庆幸的是,她是个老师,没那么疲惫。
但就是这样也是受苦了罪,吃啥吐啥,怀孕期间她又瘦了十多斤,摸向后背,一块一块的肋骨特别明显,真的是皮包骨头。
而王建党也不是一个会宠人的,有时候她吃不下饭,特别想吃酸的,王建党直接就给她的面条倒了大半瓶醋,她吃着哭着。
然后听着婆婆在外面数落的声音,说她矫情,说她难伺候。
背地里哭了一场又一场,然后生下来一个三斤四两的孩子。
对比同在孕期的林静,更是让她心绪难平。
林静也同在孕期,每天不管干什么,秦仪都会小心翼翼的陪在身旁,把林静的工作全揽到自己身上。而她呢?上下班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王建党从来没想过要接她。
而且林静的吃食更是让她羡慕,每天一个鸡蛋,村支书还经常的用公分换山货,而且她家养的十多只鸡在林静孕期吃的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