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70年代6(1/2)
秋收之后是播种, 播种之后就是农闲的时候的, 这时候大家的工作主要是把农作物脱粒。
首先就是花生, 当初的时候花生是和植株一起出土的。花生秧子比较厚, 如果继续放下去,秧子上面的花生就会发霉坏掉,所以就需要快速的把花生和植株分离。
这个工作对于干惯农活的人来说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大家一边说着闲话一边干活,偶尔趁人不注意还要再偷吃几颗。
而青山屯种植的花生并不多,大家不过两天的时候就干完了。
接下来就是大豆和玉米了, 大豆的脱粒方式是磙压脱粒,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脱粒方法。
脱粒时, 把豆垛散开铺在脱粒场上, 厚度在40厘米左右,经过短时间晾晒后, 用畜力或轮式拖拉机牵拉磙子进行滚动镇压脱粒, 并用杈子上下翻动。
而脱粒之后的秸秆是生产社里面牲口的食物,牛是最喜欢吃这个的了。
至于玉米就比较难受了,这时候还没有脱粒机, 需要用手把玉米粒一个一个的抠下来。
不过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般都是用锥子刮掉一行玉米粒,然后剩下的顺着玉米的纹路轻松一掰,玉米粒就一排排的脱粒了。
还有人是把两个玉米放在一起互相的搓搓,然后受摩擦玉米粒就会落下来。
这种工作效率其实很低,而且很伤手, 磨得全都是血泡,然后血泡又因为摩擦破烂,揪心的疼。
所以脱玉米粒这个工作很多人都是拒绝的,以往请假的人特别的多,尤其是老少爷们最厌烦这个,宁可出苦力也不愿意干这个。
村主任和村支书想了想,就把这些人分成三队,一队给玉米脱粒,一队出大粪,就是把大粪送到田地里,让土地更肥沃,还有一队人就是修渠,方便来年灌溉田地。
这些工作都不是急于一时的,只要整个冬天能干完就够了,林静和秦仪就趁这个机会请假回北京探亲。
理由都是现成的,李主任和白主任都催他们结婚的,他们结婚肯定得让丈母娘见见姑爷啊!
青山屯靠山,秦仪他爸作为村支书,手里从不缺山货。
这一次探亲,村支书就直接准备了一瓶二锅头,两只腌制的兔子,还有一只鸡,以及五斤白面还有整整一编织袋的红薯。
林静看到这些东西就特别囧,还要上火车呢!这么多东西累死个人了。
所以林静坚决不要,村支书哭笑不得的说道,“傻孩子!王夏这才第一次上门,不拿东西像话吗?你们在城里,买东西都要票,给钱都不如给粮食实在,咱家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了。”
秦仪点点头,他们家两口人,一个村支书一个会记,活计都很轻松,每人十个公分,一天二十个公分,还是天天都有的。
比其他人家的好多了,其他人一天累死累活的还未必有十个公分,像妇女一天可能只有□□个,至于孩子和老人,一天五六个。
人口多,公分少,口粮就不够吃了,而秦仪家,公分多,人口少,所以那句家里不缺粮食是真的。
林静听到这也不在推辞,林家父母这两个月也一直都是省吃俭用的,上个月邮寄来一兜东西,里面装了一件针织毛衣,是林母买了毛线自己织出来的。
除了毛衣,还有二十块钱以及一些票票,都是零散的,是他们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林母和林大姐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十三块六,林爸爸的高一点,也就是十七块四。
看着好像挺多的,但是他们吃穿用几乎都要花钱,一个月下来其实也省不了多少钱。
所以能给林静省出来这20块钱以及这些票票,就让林静很感动了。
怀着这种感动的心情,林静秦仪两个人踏上了探亲的路。
村支书骑着驴一直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现在的火车,还是绿皮车,人也是意外的多。当火车进站时,人们都是一拥而上,赶紧去抢占座位。
扒火车的人也是不少,林静看着都觉得心惊肉跳,特别的害怕。
硬座车厢里人满为患,给塞得满满当当,有票的没票的全都挤在一起。
窗外农村的瓦房和田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叽叽喳喳的说这些什么。
林静和秦仪两个人坐下来之后才觉得送了一口气,要不然一站好几天,可真的是累死个人了。
然而就在这时,林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回去之后他们住哪啊?
林静家里一室一厅,只有四十平方左右,后来客厅被林父林母分开,变成两室一厅,空间都很狭隘。
客厅隔出来的房间由林静和林大姐居住,剩下的则是林爸爸林妈妈带着林小弟一起住的。
当年就是因为房子太小,所以林爸爸林妈妈有了她之后就不敢再要孩子了,当初想的是,如果林静是个女孩,那正好和林大姐住一个房间。
如果是男孩,那就林妈妈带着林大姐一个房间,林爸爸带着又是一个房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