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 > 萧循外放

萧循外放(1/2)

目录

也就是说, 近亲成婚的父母, 夭折孩子的几率, 大约是非近亲成婚家庭的四倍。

当天的朝堂上, 除了这件事,几乎没有别的议题。

朝臣们为了是否要阻止民间近亲婚姻,以及是否披露原因, 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一方认为,既然事情这么严重,当然应该马上颁布法令, 及时止损。至于原因就不必说清楚了, 以免引起恐慌。

另一方认为,千百年来就没有表兄弟姊妹不能成婚的规矩,现在一旦打破这个规矩,会不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妥?

大部分争论都是集中在这两方面,至于认为要将原因告知百姓的, 很少有官员提起。

大部分官员都是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反正就是告诉你怎么做就行了,知道那么多做什么?

这主要也是因为这个时代本身文化普及程度就不高, 说得多了还容易引起百姓莫名其妙的联想,万一被有心人出来煽动了情绪,到时候引起大面积的恐慌, 就不好收拾了。

反正到最后, 还是泰和帝拍了板, 直接颁布新法令, 禁止近亲婚姻。

当然,近几年还是以试行为主,已经定了亲的就不去管他,非要近亲成婚的也只能由着他去,后续几年慢慢收紧也就行了。

至于朝堂上的官员,看到萧循提供的详实的数据,哪里还升的起半点近亲婚姻的想法,不少已经跟亲戚有了默契的官员,心里已经在盘算回家就想办法把孩子的婚约取消,另外寻觅好人选了。

只是要跟家里的老妻解释清楚这一桩缘由,还要跟儿女好好说,想到这些烦心事,这些官员就忍不住头疼。

不少人因此心下暗暗埋怨萧循多事,但埋怨的同时又暗暗庆幸,儿女的婚姻还没完全敲定,以后要更加谨慎才好。

有些已经跟亲戚做了亲家的官员就闹心了,只能暗想着回家赶紧多送几个好大夫去儿女身边才好,免得到时候生孩子容易夭折。

另有些官员想到自己女儿嫁到亲戚家里,生了好几个孩子都没能站住,最后不得不含泪给夫君纳妾,就不由跌足悔恨不已。当初要是知道近亲婚姻会有这么一桩天大的隐患,说什么也不能让女儿嫁过去啊!还以为女儿跟她表兄从小青梅竹马感情好,婆婆也是好相处的,将来定会和睦美满,谁料想竟然是害了孩子!

... ...

如此种种,众官员心里的想法不一而足。

萧循可不知道这些人心里想什么,这一桩事情告一段落,他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大概是要调任了。

一件事情做出了成绩,自然就有人想掺和一下。

当初其实温慧提出近亲成婚孩子容易夭折的时候,太子并没有十分重视,毕竟自古以来就没听过这种说法。

还是温慧提供了银子,陈王又转述了温慧十分严肃的请求,太子才勉强在户部单立了一个调研司,还只能让萧循来做这个郎官。

因为要做的这件事,毫无依据。很可能做到最后鸡飞蛋打的事,谁愿意过来浪费时间?

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想要挤过来分一杯羹的,那就多了。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时候过去了,后面只要照章办事就行,谁不眼热这个位置?

萧循不介意多几个人做事,不过他感觉得到,太子对他应该是有别的安排的。

萧循没想到,太子会安排他离开京城,去西南偏远之地做知县。

这时候京城到处都在讨论朝廷新出的法令,各种匪夷所思的猜测层出不穷,也有不少猜到了可能跟调研司年前一直在调查的夭折婴孩之事有关。

而萧循站在温慧的卧房门口,迟迟不敢踏进门去。

温慧才刚刚出月子,徐姑姑甚至依然不肯让她出门,因此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在床上度过。

而他们的宝儿,才刚刚满月不久。

这个时候,萧循不知道怎么跟温慧提起,自己马上就要收拾行囊,离开她们母女,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

而且这一去,至少也得三年。

可能也是因为心虚,太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跟温慧解释,只偷偷给萧循打了个招呼,就算是通知他了。

反正决定权在萧循,他愿意去,马上调令就会下来;他不愿意去,继续在调研司呆着也不是不行。

但太子的意思,萧循满腹才华,一直在京城呆着,也做不出多大的成绩,想要往上升迁,比外放要难得多了。

外放若是能做出成绩,那是很容易看得到的,泰和帝也会更加赏识会治理地方的人才。

萧循呆呆站了半天,门却突然开了。

知秋探出个脑袋,疑惑道:“萧大人站在这里做什么?殿下让你进去呢。”

其实是早有府里的小丫鬟看见萧循来了,正好要来找知秋,就顺嘴说了一声。

温慧当然也听到了。

结果过了老半天,温慧也没见到萧循的人影,忍不住让知秋出去看看。

谁料萧循竟然就在门口站着,不知道在想什么,居然也不进去。

“出什么事了?”萧循进去以后,温慧便问。

知秋已经识趣地退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温慧和萧循,以及睡得正香的宝儿。

萧循过去将温慧抱在怀里,良久才喃喃道:“没事。”

他现在心里实在是纠结,尤其是看到温慧和宝儿以后,那种就想守着她们母女,不愿意离开的想法就越加强烈。

还是过段时间再说吧。萧循在心里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