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八十寺(1/2)
青离一眼便认出了太子。
山巅上的太子换了一身漆黑的蟒服,冲淡了身上的平和之气,而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身穿土黄色僧衣的高大男人。只是青离能够感觉到,这男人虽然穿着毫不起眼的僧衣,身上却透出一股让常人不敢接近的威严之气。
“阿摩,朕听太傅所报,近来你监理朝政处事得当,父皇心中甚是欣慰,便打算在这山中佛寺多呆些时日以钻研佛法。”
太子恭敬地低头,俯身作揖:“儿臣有这番作为,全赖父皇平日教导和太傅点拨,不敢居功。只是目前朝中诸事繁杂,儿臣接管一段时日还可,时间长了还是需要父皇回朝坐镇,主管大局的。”
男人点点头,望着掩映在绿意葱茏之间的佛寺说道:“朕心里有数,只是这佛法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朕在这山寺之中远离俗世,朝夕聆听,有些流连忘返罢了。”
“儿臣明白。工匠监前不久刚刚上交了一份全国佛寺的情况统计,里面记载着我大梁境内现已有佛寺四百八十家,可称得上是佛像遍布,梵音处处了,而这一切都是有赖于父皇的以身垂范,大力推广。”
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得子如此,夫复何求?朕为你起名维摩,真是没有起错。”
太子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笑,“父皇,这次统计各地佛寺的建造情况,儿臣还发现了一个奇人。”
“喔?”
“传说此人曾在建康安乐寺寺壁上作画,画四龙躯体,唯独未点龙眼,众人奇怪,他便朝人解释说,若是画上龙眼,龙就会飞走了,众人不信,固请其点之,最后此人只好点上其中二龙的眼睛,须臾之间,只见雷电破壁,二龙腾云而去,只留下未点眼睛的二龙存于壁上,众人不由对其画技啧啧称奇,大加拜服。这虽然是件传闻轶事,但它能够在建康广为流传,倒也说明此人应该有些真本事,所以儿臣此次带了此人所绘《定光如来像》一幅来请父皇品评。”
太子朝身后打了个响指,青离便看到刚刚不知躲在何处的小太监轻手轻脚地躬身走了上来,手中捧着一幅卷轴。太子接过小太监手中的画,为男人展开来看。
青离只觉眼前闪过一片金光,而画中端坐的如来在金光之中双手合十,眉目安详,眼神之中似乎蕴藏了无穷的智慧,让人看了一眼,便有被佛光照耀净化之感,与青离在石窟中看到的绿度母眼神十分相像。
看画的男人嘴里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此人笔法果然不凡,所画如来犹如在生,阿摩的确发现了一个人才。正好,秘阁知画事的职位如今空缺,倘若此人的品性如其画技一般,阿摩可考虑拔擢此人担任此职,也算让其有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青离看到太子望着男人高大威武的身躯,露出了像孩童一般的孺慕之情,同时听到了他此刻的心理活动:父皇还是像以前那般有识人之明啊,单看此人的一幅画作便肯定了他的才能,我要向父皇学习的地方真的还有许多,只这温吞的性子便与父皇的果决相距甚远。
男人招呼小太监上前来取走了画儿,又状似不经意地问道:“对了,朕听说你最近在忙活修建文选楼的事情,进展如何?”
“托父皇的洪福,此事进展不错,儿臣遇见了许多饱学之士,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是吗?说给朕来听听。”
“这些饱学之士当中让儿臣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是刘彦和了。儿臣幼时便听沈太傅说起过他的轶事。当年他名声不显,在定林寺中跟随名僧僧祐学习佛法,因爱好读书,感悟颇多,便花费整整五年写成了一本文学著作,哪知自己呕心沥血写成之后却不为时流所知。于是他想到了请当时诗名名动天下的沈太傅为他推荐。只是依太傅的地位,又岂是常人能够随便见到的,他便背着书稿,装成小贩守在太傅府前,在太傅下朝回家的路上,抓准时机上前谒见,将书稿呈上。沈太傅一时心软收下,待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竟然深得文理,对其爱不释手起来,便将书稿放于卧室的案几之上随时翻阅。正是有了沈太傅的赏识,这本书才能以在士林之中流传起来。这次借着修建文选楼广招天下有才之士的机会,儿臣将此人召入东宫,接触之后发现此人果然学识渊博,见地不凡。”
“你口中所谓文学著作,当是《文心雕龙》吧。朕也有所翻阅,当中一句寂然凝率,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对朕写诗作文也带来过不少启发。”
“父皇所言甚是,儿臣也从中获得了不少进益。刘彦和虽比儿臣年长三十余岁,儿臣与他相交下来,却觉得甚为投契。”
“这倒是难得,只是他都这般岁数了,活力毕竟比不得年轻人,借着此次编撰文选之机,阿摩倒是可以好好结交一些有才的同龄之人。父皇在你这个年纪,可要比你潇洒多了,常与友人结伴,游山玩水,踏马纵歌。”忆起少时好友的男人身上少了些气势,多了些柔情与感伤。
“那些时日,当是我一生当中最为绮丽的时光了,我还记得,沈约那个时候还没成为一本正经的老头儿,是我们这帮人当中最受女子欢迎的翩翩少年郎。那个时候,我最爱读谢玄晖的诗了,三日不读他的山水诗,便觉口臭。只是如今……他们大都已经作古,留下我孤家寡人一个,连个谈心的人都没了。”男人口中的自称不知不觉换成了我,此刻像个普通人一样怀念起了自己过去的挚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