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书卷8,波澜横生(下)(2/2)
张无忌觉得可能像自己不了解师兄一样,并不了解这个人。
他觉得这个人神秘莫测,行事喜怒哀乐随心而定,正邪不分。
就像对于难产的李娘子,他选择在一边看戏,最后出手也是因为师兄。
这也是为什么收留的人总是尊称宋青书为“先生”,而唤他道长。
因为很多时候,叶重苏会显得不近人情,张无忌却在这一刻忽然觉得,他只是活得太认真。
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他并不选择接受与所谓的“原谅”,而是固守着自己的原则。
在他眼里,每一条生命,他都是尊重的。
即使是敌人,也同样如此。因为埋葬是为了生,结束是为了开始。
宋青书怀抱着大雪从张无忌身边走过,没有理他,而是径直登上角楼,在这落日下向叶重苏伸出手,
“我们回家。”
一如那日,叶重苏在朝霞下所做的一般。
叶重苏放下竹箫,回头握住宋青书的手,大雪亲昵地窝在他怀里,轻轻蹭着他。
他们没有说话,天光底下两人渐行渐远。
在这场变动里死掉了很多人。
比如很努力地想要活下来,和弟弟回家的李娘子,她将和她的弟弟一起,永远地埋葬在洛阳,再不分离。
比如希望先生能好好的小萍,她没有被烧死,可宋青书知道,被长矛穿透心脏,肯定很疼。
宋青书想,先生明明嘱咐过她,要好好躲好的,要等先生回来。
他们死在了黎明前的夜。
这就是现实与残酷的战争。
不是每一次,幸运都会光顾。
但他们本不该死的。
张无忌听见叶重苏的话飘散在风中,
“他们都葬在了故乡,可我没有故乡,如果我死了,就把我的尸骨烧掉,使其散于天地之间好了,因为有故人在小楼里等着我……我想他们了。”
1356年十一月初七,一切自洛阳开始,华夏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史上的记载认为重苏子隐一直居于洛阳,汉人被元人统治多年,二者文化在战争中碰撞已经开始交融,他虽为纯阳传人,却更愿意居江湖之远,为善一方,直至亲身经历洛阳城破,才明白元人从未接纳汉人,最终决定出世。
而那一日的洛阳点起星星点点的火,被称为“燎原之火”。
(四)
等到洛阳完成了各项事务的交接,已经是三日之后了,全程叶重苏和宋青书都没有参与,二人与叶重苏原先组起的医疗队中幸存人员忙于救治洛阳伤民。
三日后情况稳定下来,叶重苏与宋青书前往拜访红巾军的领兵主帅毛贵。
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在淮河流域爆发,并且迅速扩及到全国。
提起红巾军的将领,人们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刘福通、徐寿辉、朱元璋……可有一个名字,虽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在整个红巾军,尤其在山东地区红巾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他就是毛贵,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所成长起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九月,刘福通为减轻元军对宋政权都城亳州的压力,扩大战果,开始分兵出击,遣李武、崔德经潼关入陕、毛贵入山东。其中,毛贵在山东取得辉煌战绩,迅速成长为红巾军著名将领。
史上对毛贵评为“智勇双全”,他是一个勇武的汉子,但很有礼节,客气地叶重苏问道,
“您便是叶道长?”
叶重苏点头,
“想必毛将军也有所听闻,我这里有治刀伤的上好办法,我此次来,这件事是其一,我在洛阳收留了许多老弱妇孺,能教会他们的我已尽数教会,乱世之中多有不易,我虽收留了他们,但终难护其周全,希望将军收他们入军中做为后勤。”
毛贵惊喜道,
“此话当真?”
叶重苏的事迹,他当然有听闻,还正烦恼如何去请教,需知在战场上这可是能活命的。
毛贵当即便行礼道,
“多谢道长,若有我能帮得上忙的尽管开口!”
叶重苏受了他一礼,
“我只是替你介绍,愿不愿意是他们的事,什么条件也要与他们详谈,我现下受了你一礼,得一个谢字,便两清了。”
叶重苏早已搭建出救治队的雏形,教她们一些护理工作,让她们自己结合军中实际情况,去调整方式,让她们试试能不能发展出护士,让女性在乱世之中获得一席之地。
另外,护理这种事,交给女性做是最好的,人在受伤的时候总会想起家来,而家里有的,自然是老娘媳妇。
“此次来,是为将军北伐之事而来。”
毛贵霍然起身,
“你怎么知道元帅有北伐之意!”
叶重苏不退反进,
“毛将军之势,有如潜龙在渊,必能一飞冲天,得克山东河南,去年宋权新立,义军主力北上,亳州遭元军围困,刘太保力保小明王(韩林儿)血战突围,南奔安丰,这是红巾军起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称“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任平章,福通弟刘六任知枢密院事,尊山童妻杨氏为太后。未几,因杜遵道擅权,刘福通命甲士挝杀之,此后,刘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所以叶重苏尊称其为太保,
“刘太保的过人之处,便在于就在于他受挫不馁。毛将军到这里,便已经说明了刘太保的意图。
如今连破元军,声威复振,形势大好,自然当一鼓作气,率军北伐。”
毛贵大为叹服,昔年听人说见微知著觉得未免有夸大之嫌,现今才知的确是不虚此言。
“不知先生何意?”
“攘外必先安内,陈友谅野心勃勃,张士诚尚不足为惧,其人谨慎,必不会于此时出手,明玉珍安于一方,汝阳王之子王保保似有反骨,明教今已落入朱元璋之手,此子非凡,今可谓群雄并聚,然而却尽在内斗,若刘太保此时北伐而无后援,必败无疑。”
“这又关明教什么事?明教教主不是杨逍么?”
“原明教教主张无忌与汝阳王之女赵敏两情相悦,张无忌其人并无争霸天下之意,武穆遗书已有传承,江湖众人也成一心,光复华夏,可谓功成身退矣,赵敏与陈友谅设计逼走张无忌,张无忌无心大事,就坡下驴,欲与赵敏归隐,但朱元璋坐收渔翁之利,暗害张无忌沉江,赵敏亦不知所踪,恐为陈友谅所囚。
明教因陈友谅之计已上下离心,杨逍又不足以服众,朱元璋从中挑拨,使之四分五裂,好混水摸鱼,而江湖各派也必怒明教不守信用,内斗再起,中原诚已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