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2/2)
杨思平看的心中微怔,电光火石间恍然大悟。
原来张雪桐对他知恩图报是因为齐步虚之故,齐步虚是纯阳弟子,又是汉人,与张雪桐结交隔着门户之别,华夷之防。张雪桐虽是发誓非万不得已不向他同门出手,但要是真的杀了罗道贞,又该如何向齐步虚证实确实是“万不得已”,“不得不杀”?恐怕两人从此就要心怀芥蒂,彼此疏远。张雪桐不愿疏远齐步虚,所以忍着被罗道贞追杀一路,所以对横空出世刺死罗道贞的杨思平心怀感激,不惜以命相救。他对杨思平仁义,除了本性如此,多是出于他对齐步虚感情极深。
这样忘我的,为他人的益处能不计自己苦难的,甚至能因之对不相识之人爱屋及乌,不计回报的深情,不论是朋友间,夫妇间,还是手足之间,杨思平此生都不曾见过几回,此时见了,难免心中感慨。他有生之年里,多数时候是个无情人,所以不免对那些性烈情痴,重情重义的人们高看一眼,世间情深难得,张雪桐还生的聪颖漂亮,更是合他眼缘。
杨思平心中许多念头一一转过,已然决定暂时不杀张雪桐,面上却不动声色,弩指着张雪桐问他,“宣武将军麾下行事遵循‘道义’二字,我请你与我同往,便当你是客人,如此你也不肯吗?”
“不去。”张雪桐满衣襟尽是鲜血,依然扬起脸傲然道,“我是苗人,不踏足汉人朝廷的将军府。”
原来是苗族。杨思平心中松了口气,想,不知是哪个寨子的,看他行止文雅,汉语说的流畅不含乡音,家里必是族中显贵。身份回去一查便知。
苗族是西南大族,族裔重多,虽然大都牵扯进了十余年前苗王叛乱里,但当时西南诸夷十之**依附苗王,战火平息后又重新归顺朝廷,此地古来是化外之地,这是常有的事,宣武将军府接受投降后既往不咎,仍待之如朝廷子民,安抚教化。如今西南苗人大多归顺,只有苗王旧部裹挟着顽固不化的本族民众藏匿隐寨,至今仍然隐于十八峒的连绵大山之中。杨思平看张雪桐行走江湖肆无忌惮,以为他出身于归顺的苗民间,苗族与苗王戈图兰关系诸族中最近,虽然战败归降,私下仍然敌视朝廷,乃至各寨立下些不与汉人通婚,不习汉语,不进汉人衙门之类的古怪规矩,也没甚奇怪。
杨思平沉吟不语,见张雪桐一手放在腰后,颈侧血却止不住,便一手从衣衫内取出一包金疮药来,抛给张雪桐。
张雪桐没有接,只仍按着伤口,冷冷道,“来杀人的快追到了,要动手就利索些。”
杨思平闻言心中莞尔,他既然已决定不杀张雪桐,这时看他倒像成人看个张牙舞爪,自以为在生死关头的少年娃娃,还是个粉雕玉琢,眉目如画的娃娃,“不急。”他道,“你为救我受伤,我一箭射死你有失公平。不如这样,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若能如实相告,我就饶你一命,此后到齐真人处之前都不再与你为难。”
</p>